全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全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的战略部署,为谱写区域开放发展新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理解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重大意义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区域开放布局是开放的一个全局性和基础性问题,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回顾45年开放历程,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起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渐由沿海延伸至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2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比重升至20.9%,比五年前提高4.7个百分点。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全方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开放协调性、系统性,充分用好国内各区域各地方开放资源、平台、载体,建设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加统一的大市场,建设更加合理的制度体系、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开放动力和活力,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谱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且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22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5.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4%,比五年前提高1个百分点;高铁网对50万人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9.9%,铁路网对20万人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9.1%。但也要看到,我国地区间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以高水平开放牵动要素有序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将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不断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潜力,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厚植新优势,将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国号”巨轮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乃至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安全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特别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提升。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区域内、跨区域省际合作,优化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生产力布局,在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将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先手棋和主动仗。

二、全面把握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基本内涵

从全国来讲,要引导省级行政单位主动融入区域开放大格局,在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开放功能分工,培育新的开放发展势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各具特色的有力支撑。要立足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要素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作推进的生动局面。

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板块的开放发展更为协调。四大区域板块是我国国土空间治理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组团,也是区域开放布局的基础板块。东部地区要依托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巩固开放先导地位、率先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在制度型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中部地区要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西部地区要补短板、扬优势,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构筑向西开放重要支点,将开放末梢打造为开放前沿。东北地区要以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推动全面振兴,加强地区内协调联动,加大与深远腹地开放合作力度,提升面向东北亚国际合作水平,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沿边、沿江、沿海、内陆等开放形态的相互支撑作用更为明显。边、江、海和交通干线是开放元素的集聚地,也是串联各区域板块纽带。促进四大区域板块协同开放,必须增强各种开放形态的相互支撑作用。沿边开放要用好“边”的通道优势,发挥好链接双循环的窗口作用,背靠国内大市场吸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在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做优边境贸易、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下功夫,为沿海开放提供有益补充,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和民族团结。沿江开放要用好大江大河串联沿边、内陆和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构建高水平交通运输体系,增强沿线各地产业发展的联动性,打造有机衔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走廊。沿海开放要在稳定我国开放型经济基本盘上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对口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对沿江、沿边、内陆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内陆开放要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立足区位特点强化与沿海、沿江、沿边地区互惠合作,围绕“公铁空网”畅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创新开放机制,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持续增添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

针对重点开放方向形成更为紧密的省际协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向开放、面向中亚西亚的西向开放、面向东北亚的北向开放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在南向开放上,云南“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云南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广西提出,要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重庆提出,要加快形成“成渝—东盟”开放通道体系;海南提出,要基本建成服务西南、连接沿海、辐射东南亚的突出区域性的数字国际海运转运中心。在西向、北向开放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提出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举措。深入推进针对重点方向的开放,要统筹跨越四大区域板块的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串联沿海沿边地区、浅近腹地、深远腹地的省际协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形成更为合理的开放功能分工。省级行政单位本身是一个经济单元,既拥有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力布局回旋空间。在省级行政单位内部形成更为合理的开放功能分工,能够支撑跨区域和区域内的省际合作,是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结合部”,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应有之义。举例来说,黑龙江省国土面积47.3万平方千米,边界线长2981公里,共有2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综合保税区、边境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多种开放平台载体,是北向开放的前沿。优化内部开放功能分工,提升省会引领作用,增强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发展高地辐射作用,强化边境市县开放优势,既有基础有必要,又有空间有前景。

三、扎实做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工作

新时代做好全方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部署,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思路,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做优做强开放平台,优化提升开放环境,推动区域开放布局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区域协作、内外衔接方向发展。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引领各地融入和参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硬联通”,改善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畅通面向重点方向的公路铁路通道,鼓励内陆地区建设交通物流枢纽,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经贸通道和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强“软联通”,在交通、贸易、投融资等领域积极推进与共建国家的规则标准对接,完善涉外法律体系,以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鼓励各地特别是内陆地区深度参与“空中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产业。提升新疆、福建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各地之间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引导各地区准确把握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和过度同质竞争,防治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力行简政之道,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通道,推动沿线各地协同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要完善沿线商贸枢纽与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辐射内陆地区的多式联运,强化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提升运行质量效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国内辐射面,畅通国际覆盖网。中欧班列要优化服务,提升沿线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班列对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引领作用,联动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加快培育沿线经济增长极,强化贸易产业服务功能,吸引现代商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若干枢纽经济区。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增强开放平台和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海南自贸港要在做好全岛封关准备的同时,注重加强与广西、云南等西南中南地区的经贸、产业合作。自贸试验区要做好新时代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加强集成化改革、首创性创新、差别化探索,在外资准入、服务贸易等重点领域加快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围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撑等,因地制宜提升开发区、综保区、国家级新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功能和承载力。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进口博览会等国家级论坛与展会,推动地方展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响品牌、擦亮招牌,推动更多经贸成果落地。

引导产业在国内有序有效梯度转移,构建协作共赢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各级对口合作,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坚持因业施策、因地制宜、巩固优势、错位发展,围绕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完整性,通过托管、共建园区等方式,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不图“高大上”但求“实而美”,同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特别要优化“软环境”。

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用好用活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创新帮扶方式,强化项目支撑,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帮扶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深化。在区域板块乃至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发展带协调治理模式,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协调联动。创新区域合作的组织保障、规划衔接、利益协调、激励约束、资金分担、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争议解决等机制,形成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执笔:张哲人 李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