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舒小峰:漫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舒小峰-专家

舒小峰 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视频

 

一、西山永定河与北京的历史渊源

说起西山,我们就会想起徐志摩的那句名言,“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的那一抹晚霞”。

北京西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到此登高赏景,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和墨宝。比如,海淀区显龙山石壁上刻有“水流云在”四个大字,端庄工整,气势宏大,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于1913年手书,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之一。除此之外,很多人还把西山视为风水宝地,愿意死后葬在这里。明代政治家王廷相在《西山行》一诗中写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什么意思?就是西山很多寺庙都与宫廷有着密切的关系,像明代太监魏忠贤就在生前给自己在碧云寺修了坟墓。到了近现代,很多名人也都选择在这里落叶归根,比如刘半农、刘天华兄弟的坟冢就在香山的玉皇顶。从大西山的范畴看,也有两位清代词人选择葬在这里。一个是纳兰性德,其生前曾在海淀区上庄镇生活、居住,死后就葬在这里,现在是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另一个是顾太清,她和她的先生奕绘,在房山区青龙湖镇的庄园内生活,死后改为园寝。

访古探源,北京与西山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有大西山和小西山之分。大西山,一般是从地理上说的,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跨越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多个区县。小西山,通常是北京老百姓心中的西山,指的是京西最近的山地,像翠微山、八大处、香山等。

对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或者说山形水势,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曾说:“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这就是说,朱熹认为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适合人类居住。

宋朝时的北京,称为“南京”,是辽国的陪都。那时,朱熹就已看出北京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后,金灭辽,定都北京,称为金中都;再之后,元朝建立元大都;明朝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自此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古人认为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谓“天府之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钦定日下旧闻考》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县)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

进入近现代,很多专家学者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这里,我主要介绍4位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一位,吴于廑先生,世界史学家。他认为,亚欧大陆北半部是游牧民族聚居地,南半部是农耕民族聚居地,两种民族或是两个世界在形成和并立中有过多次交流和冲突,主要体现为战争和交易。那么,具体到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则正处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分界带上。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流交融的焦点上,而这也造就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景观。

第二位,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通过研究大量古籍和历史文献,他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农耕文明遭受战火破坏,发生的历史事件如西周灭于犬戎、东汉末到南北朝的大分裂、金人和蒙古人灭掉两宋、清兵入关;而商周相继、秦王扫六合、汉唐盛世、元朝大一统都诞生在温暖期。

第三位,白寿彝先生,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认为,中国地形地势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其中阶梯第一级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主要分布在高原,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级主要分布在平原,海拔500米以下。这三大阶梯所呈现的不同地形地貌、环境气候,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第四位,苏秉琦先生,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他提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划分区系类型的理论,将中国人口密集地区在万年以内划分为相对稳定的六大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洞庭湖、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和以环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从地理上看,北京应属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苏秉琦先生高度关注这一区域的文化类型和文化交流,他认为中华文明乃至早期国家很可能就诞生于这个区域。

在对北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们对永定河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比如侯仁之先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提出了“北京湾”和“永定河渡口说”。从北京城的前身——蓟城成长的地理环境看,蓟城建址在北京小平原上,由西、北和东北三面群山环绕,状若围屏,只有正南一面,向平坦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展开。从地形上看,它很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北京湾”。另外,侯仁之先生研究认为,三千多年前永定河上的古渡口,相当于卢沟桥所在的地方,是古代太行山东麓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这里的交通枢纽地位具备了形成城市的条件,但是由于易遭受洪水威胁,使得北京城原始城址出现在蓟城,即今天的莲花池附近。

经过研究发现,西山永定河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与古人类活动、北京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中留下的文化遗存来看,北部的平谷、密云、怀柔等,其遗址遗迹多与长城以及军事防御体系有关;东部的通州,其遗址遗迹多与大运河有关;西部、西南、西北的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等,其遗址遗迹多与西山永定河相关,体现了非常明显的规律性分布。

近些年,定位于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三个文化带”的目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加强琉璃河等大遗址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整理商道、香道、铁路等历史古道,形成文化线路。总的来说,要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北京老城保护。归根究底,就是要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

现在再品徐志摩的那句名言“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就觉得非常恰如其分了。北京人的文化寄托、文化归宿都在西山,无论是生前登高赏景,还是身后葬在那里。可以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的文化精髓。因此,研究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