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一、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人的实践创造物,共产主义文明是“能给人类以幸福的文明”,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于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继历史上诸多文明创造之后,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文明创造,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走在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前列。

在文明新形态所涵盖的内容和文明产生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本体,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整体性文明创新。在文明创新的方式上,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想理论构架、制度体系建设、发展道路选择、人文精神追求、社会实践发展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是对其他任何文明形态的模仿或复制。也不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的部分改良和简单修补。

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上都有新的创造,并且这五大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指导我们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阶层、民族地区和宗教之间的剧烈冲突,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依附性陷阱等严重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独立自主为重要原则、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物质文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创造了现代的政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避免了西方金钱政治、党派纷争、政治极化、议而不决、短期行为的弊端,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拥有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权利,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彰显。

我们党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传承弘扬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创造了温暖的社会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等重要举措,进一步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视与有力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之高低,攸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破解了发展与保护难题,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用“两个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组成,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长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一个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种根本能力,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充满生机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机遇,分析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发展中形成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发展、壮大提供了营养。

中国共产党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谱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将新的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去,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容。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发掘、继承、弘扬,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要继续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把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融进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风采,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重新焕发出伟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三、用三大理论基石巩固党的文化主体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提出是党不断巩固对文化主体地位的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深入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文化使命,大大推进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一)“文化自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各项工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一,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自信”最早出现在2011年建党9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主要是作为对文化工作的一项要求,并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文化建设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提升为统领整个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且在建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将其上升至“四个自信”之一,使其进一步成为全党全社会各项工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写入报告与党章,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文化自信原则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文化自信形成了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支柱和导向,两者相辅相成,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双重力量。从历史角度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现实角度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指明了我国文化发展道路,不仅告诉我们从哪儿来,还引领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充满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更要充满文化自信。不自信,无以立国。不失方向,方能引领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持有强力冲击态势,目前仍对一些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着消极影响,弱化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

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首先要面向未来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辨析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元素,发现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才能有的放矢,占据理论主动和方法主动;才能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实现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融合,消解世界上对中华文化的主观误解或误读,使新时代的中华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

随着文化自信原则的理论地位不断提升,其内涵也在持续深化。例如,阐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意义也逐渐从“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扩展至“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阐释则将文化自信原则的体系化学理化推进到新的阶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入阐述了文化是如何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尤其是如何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如何建立在文化主体性之上的,以及这种文化主体性是如何形成并有哪些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首要任务、基本路径又是什么。这些论述系统解答了何为“文化”、何以“自信”、如何“坚定”等问题,使文化自信原则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立场和基点更加体系化学理化。

(二)“两创”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乃至文明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指优秀传统文化旧形式被赋予新内涵、超时代观念被赋予新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铸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新形态。“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据新时代需求、遵循历史时态规律、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重现光彩的过程。“两创”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又一重要的理论基石。“两创”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主要针对“中华传统美德”而言。之后,他在各类讲话中又将“两创”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并将“两创”与“双百”“二为”并列为指导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使“两创”的统摄性越来越强,理论地位越来越高,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指南。党的十九大将“两创”写入报告与党章,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为文化建设指明路径。

随着“两创”理论不断深入,“两创”方针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两创”的对象涵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两创”的方式包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而“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阐释标志着“两创”方针的体系化学理化进入到新的阶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两创”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必要途径,是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重要元素。这些论述系统回答了“两创”方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更加体系化学理化。

(三)“新的文化使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的文化使命”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最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主要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工作。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一次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这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第二个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造就、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成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因而,我们应在“第二个结合”的逻辑中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内涵。

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加入到“新的文化使命”中,不仅明确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还彰显了“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意识、现代指向和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立得住、行得远,都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些论述使“新的文化使命”理论更加完备,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职责更加体系化学理化。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党的文化使命始终是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文化吸引力,还是为了给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更是为了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文明根基与文化主体意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大鲜明特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真理;是从群众中不断学习而形成的服务人民的理论;是从社会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伟大实践;是从把握时代脉搏中不断创造而形成的开放理论。

一是从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真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出“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二是从群众中不断学习而形成的服务人民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人民,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指导人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是从社会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社会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伟大实践。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在推动实践、指导实践中成熟完善。这一重要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从赓续历史文化中坚定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擘画蓝图路径,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翻开崭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彰显了这一重要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充分彰显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伟力。

四是从把握时代脉搏中不断创造而形成的开放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把握时代脉搏中不断创造而形成的开放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探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从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的深刻阐述,到这次重要指示中“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戴有山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副研究员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