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答好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 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认真答好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 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身指导、亲切关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认真答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课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源源不断的栋梁之才。

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构建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迫切需要高校加快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更加善用“大思政课”,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坚持铸魂强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高校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时代命脉紧紧相连,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近年来,武汉大学着眼把办学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思享珞珈”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求真珞珈”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等“珞珈”特色工程,着力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自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高校要立足“两个大局”,在服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寻求新突破,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敢为人先,加快构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革命,不断巩固本科教育教学主体地位,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秉持“强化基础、鼓励创新、拓宽口径、促进交叉”原则,健全“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格局,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用好关键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内容为王,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开门办思政、打好组合拳”的基本理念,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要重视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建好教师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高校要坚持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最紧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精准引才、精心育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教师资源基础。一方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谋划人才战略发展,坚决落实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将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另一方面,坚持服务人才发展需求,优化核心资源配置,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建立资源配置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建强干部队伍。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深化和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引导高校管理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增强高校管理干部的使命担当与过硬本领。要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抓落实等能力。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点,拓展选拔视野、强化管理考核、优化培养培训、健全激励体系,推动辅导员工作提质升级和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涵养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坚持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一方面,旗帜鲜明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模范的选树宣传,在教师中挖掘、树立和宣传一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传承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推进大学文化精神传承创新,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高校历史上形成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发展好。一方面,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推动校史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赋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充分挖掘百卅校史中积淀和汇聚的红色资源,把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壮大校友文化。校友是校训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也是大学发展重要的力量源泉、厚重的基石和坚实的依靠。要不断壮大校友文化的凝聚力量,让更多校友成为推进大学文化精神传承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培育爱校荣校、奋发向上的校友文化,凝聚和引领广大校友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要以校友为纽带,深化校地、校企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要完善校友服务体系,建设坚定而强大的校友力量,推动学校、校友、社会育人共同体建设。

繁荣校园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述指引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着力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以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多彩文明交流互鉴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铸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使大学成为国际文化展示和中国文化推广的重要园地,促进校园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引导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传播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断塑造人才培养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着力培养能够服务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优势、提供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的发展根基,也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学校按照“建一流、夯基础、强主干、推转型、促交叉”的思路,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实施“基础学科登峰计划”,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发展,扎实建强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促进传统学科聚焦战略前沿创新发展;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创新,完善与学科交叉相适应的科研平台高效联动机制、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结构协调、互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奠定坚实学科基础。

推进科研创新。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科研追求、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进取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科研作风。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要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要坚持对标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策划和培育力度,强化重大科研平台有组织科研支撑能力,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鼓励开展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与政策倾斜,培育一批基础核心领域研究平台。

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盘活学校发展资源,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质量、贡献、发展潜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多元成果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回归教育本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进一步理顺国内合作机制和各类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成立国内合作委员会、国内合作部等机构单位,构建更加科学、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更加聚焦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办学,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化现代化。

(作者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