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以产业振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凝聚人气,进而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围绕补齐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短板,充分利用县域资源禀赋培育龙头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巩固壮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阻碍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主要依赖于包括低土地成本、低社会福利成本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土地、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增长,这种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近年来在“用工荒”蔓延、剩余劳动力“探底”的驱动下,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亦难以为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县域产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促进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与此同时,县域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道路交通、管网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但相对于大城市、沿海地区,我国一些县域仍然面临着财政资金紧张带来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象,基础设施薄弱、营商环境不佳成为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县域产业结构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大;第二产业则以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第三产业则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规模小、缺乏特色产业等是县域产业结构的普遍现象,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缺乏特色产业、知名产业,制约了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忽略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注重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导致了资源特色市场开拓不足,特色产品深加工能力不高,品牌优势不凸显,产业缺乏特色。此外,为追求县域经济的增长,县级政府对低端产业发展的扶持,造成产业重叠现象较为普遍,资金、人才、技术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县域产业的低端化。部分县域开发区的建设未能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和独特的竞争优势,特色产业缺乏、同质化竞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基础设施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前提。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配套的、必需的社会化服务,现代产业就难以立足,产业链也无法形成。产业配套设施不齐全还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削弱县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县域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县域产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建设与县域发展产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总成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县域产业园的建设可以改善基础设施,从而引导资源向产业园集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的发展往往与要素的流动、技术创新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资本、人才、产业等要素向县域集聚,为发展县域产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通过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引导资源向县域集聚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会促使资源向高盈利性行业投资与转移,使资源配置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外部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市场配置资源无法达到最优效果,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现象。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政府出资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特定产业,可以向市场传递政府的产业发展导向,引导社会资本向政府支持的产业集聚,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还能避免单纯依靠财政投资带来的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而,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可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补齐县域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短板,瞄准产业的细分行业、优势领域培育龙头产业、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形成,是促进县域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当前有不少农民工依靠其在外地工作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回家乡所在县域创业,持续优化县域的营商环境可以使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进一步向县域聚集,为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提升特色产品竞争力,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是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唯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优势、有竞争力。如果区域经济体拥有相对丰富和廉价的生产要素,则表明该经济体拥有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密集使用这些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够获得比较收益。特色产业之所以“特”主要体现在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产品和服务,特色产品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品质的差异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依托特色资源瞄准产业细分领域培育龙头产业、特色产业,才能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充分利用当地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并将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发展特色产业的一般经济规律。依托县域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开发特色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发挥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提升县域特色产品的竞争力;还能够使当地的特色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县域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聚集式发展,还可以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资源的附加值和资产的附加值,打造“一县一品”“一县一业”差异化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特色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只有特色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与开发才能转化为特色产业,生产出特色产品。资金不足是制约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优惠、信贷资金支持等政策引导,使要素资源向特定区域、特定产业流动,不仅可以使县域特色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还可以引导资源向政府需要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县域特色资源充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原因,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必需的社会化服务,特色资源难以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就难以形成,因而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特色产业是以稀缺性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生产或提供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但特色资源的挖掘与产业化需要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等特征,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支持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通过加大高新技术行业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力度,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分担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特色产业转移,提升特色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作者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导;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助理)

【注:本文系赣州市社科重大课题暨江西省社科规划地区项目“赣州市提振县域经济的有效举措研究”(项目编号:23ZXDQ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②闫坤、鲍曙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新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③鲍曙光:《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否推动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基于多期倍差法的经验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