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2)

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社科”智库高端论坛发言摘登

新阶段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史丹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其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进展。十年来,北京市先后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1000个左右;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降至2184.3万人,连续六年保持净减少的趋势,其中城六区人口和首都核心区人口分别比2014年下降了14.24%、18.48%。2014年以来,北京流向津冀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京津冀三地共有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实现区域共享;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但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提升潜力: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天津外向开放优势,河北资源和市场优势,还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和协同发展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继续努力。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第一,京津冀三地以新技术应用场景为抓手,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打破三地产业协作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的异地流动和重组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作发展。

第二,形成“1+1+1>3”发展机制,共同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在项目投融资、项目建设、项目管理和运作等方面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区域局限,在条件较好的省际交界地区设立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区,以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和辐射京津冀三地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第三,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京津冀三地平原、山区、沿海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平原地区的重点为加快产业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山区以建设京津冀绿色产业基地和碳汇为主,津冀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天津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京津双城拉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第四,增强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京津冀三地要探索大气污染损害的补偿机制和市场化调控机制,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形成绿色生产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第五,以推动京津冀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同质化发展为保障,推动人才在三地合理流动,继续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进一步形成协同创新、产业对接、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京津冀样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