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武义青
经过十年努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面向未来,京津冀协同必将走上更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推动京津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题中之义。
一是要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二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增长极和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逐渐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地方环保标准要符合实际,不宜擅自拔高。对此,应当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加强系统集成,对新出台的举措、新制定的制度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四是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更好维护公平竞争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围绕更好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持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围绕更好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五是国家层面要优化教育布局,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应当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融合发展,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加强教育协同,不断促进京津冀人才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北省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