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莫林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4)

(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新闻宣传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的认知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构建强劲有力的主旋律。

近年来,在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受众接受信息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也与时俱进,进行全面革新,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之前讲到电视媒体的改革,现在看一下纸媒的做法。2016年10月,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机制正式推出,形成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大江东”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另外,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截至2018年,中国日报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超过1800万,用户覆盖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来看,197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1256个,文化馆(站)284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分别为9.0平方米和31.2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48.61平方米,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75.25平方米,是1978年的16.5倍和12倍。

(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1.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多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文物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此外,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深入实施,古籍保护得到切实加强。

2.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入到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施行,非遗分类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中央财政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已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96.5亿元,并安排17.85亿元用于实施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截至2022年全国各参与院校共计举办各类研培班1100余期,培训传承人4万余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超10万人次。

下面,我着重介绍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情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工作时,要求北京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北京工作,又明确提出了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的要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2016年北京针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了首个五年规划,即《“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2020年正式出台《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北京未来16年乃至30年的发展进行了长周期科学谋划,明确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举措。具体来看,《意见》按照“四个文化”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来展开,侧重思想性和宏观层面,提出新时代繁荣兴盛“四个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规划》则制定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奋力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极大地丰富了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

1.出版业

从1977年到2021年,我国图书品种由12886种增长到52.9万多种,图书总印数由33.08亿册增长到118.6亿册;全国报纸由180种增加到1752种、全国期刊由628种增加到10185种。同时,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以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地方出版传媒集团。

2023年,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进入全球出版50强榜单。另外,在重大出版工程方面成效显著。《中华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辞海》(第七版)、《大辞海》等出版项目的顺利完成;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自党的十八大后开始实施,第一至第三编于2022年9月正式出版。

2.广播电视业

广播电视产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初始状态,发展成为由内容生产与流通、广告销售业务、传输网络平台经营、媒体融合新兴产业四大板块链接而成的产业结构,营造出融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的大生态,广播电视产业迎来繁荣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大幅提升,从1982年的8.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19.34亿元,增加了1411倍。而且,年均增长率接近20%,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60部、5283集,影视剧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07万小时。尤其在加强网络视听内容建设方面,2022年获得上线备案号重点网络电影426部、网络剧251部、网络动画片330部、网络纪录片8部、网络微短剧336部。

从电视剧海外传播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三国演义》等电视剧“走出去”开始,中国电视剧出口范围逐步扩大、规模不断增长,涵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等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实现36个语种作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播出,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基本实现对非洲全覆盖。30多个“电视中国剧场”已推广至柬埔寨、捷克、埃及等国家,正在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

2022年,中国电视剧出口803部次、14.2万集,共10万小时,出口时长占节目出口总时长的80%,充分显示出电视剧在国际视听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山海情》曾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YouTube收获数亿播放量;《漫长的季节》在第18届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上获最佳迷你剧奖,《去有风的地方》获最佳长剧奖;《狂飙》入围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流媒体原创剧集。此外,科幻题材也成为国剧“出海”的又一个突破口。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