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安树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成效与展望(5)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化

(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主向提升河北发展水平转变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努力,“十三五”时期北京已“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十四五”时期,北京“以攻坚和提升为重点,强化系统观念,一体化推进功能疏解、综合治理和优化升级”。北京之所以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根本原因在于河北与北京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但是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与北京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持续扩大的态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而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离不开河北的支撑,不仅需要有效提升河北的各级城市的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须缩小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差距,重点是提升河北的发展水平。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河北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补齐京津冀发展的短板。

(二)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以北京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一是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京津、京雄轴线及重要节点,携手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研发孵化、产业制造、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全域创新空间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二是打造“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五群”是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集群;“六链”是指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五廊”是指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京保石新能源装备、京唐秦机器人、京张承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京雄空天信息等产业廊道。三是提升产业协作平台集聚能力。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平台集聚能力,在环京津地区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承接平台。

(三)以“一核双城”的中心城市格局向“一主两副”转变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差距,突出体现在北京、天津两市与河北之间的差距,仅强调“双城”引领无助于解决冀中南地区的发展问题。一般来说,城区人口规模在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辐射半径可达200km。石家庄与北京和天津的距离均在300km左右,使得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均难以对冀中南地区形成较强辐射。仅靠“一核”和“双城”难以有效缩小京津冀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和实现协同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发挥石家庄的带动作用。虽然石家庄与北京和天津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和区域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因此,应该将天津和石家庄作为京津冀的副中心,实现“一核双城”向“一主两副”的转变,特别要注重提升石家庄综合实力,促进人口、产业和各类要素向石家庄集聚,使石家庄尽快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天津和石家庄为副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增长极体系,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四)以城市群为主向城市群与都市圈并重转变

一般而言,城市群系统的演变遵循“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过程。

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必经阶段,发挥衔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上启下”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聚焦于都市圈建设。京津冀包含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形成的首都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的边界已经重叠,但是仍然难以对冀中南地区产生辐射。建成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及行政政策常用的门槛标准,也是我国划定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要依据。河北省会石家庄地处冀中南地区,其主要经济指标在冀中南地区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与周边的邯郸、邢台、衡水等城市经济联系也较为薄弱。2019年石家庄建成区常住人口突破300万人,达到了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人口门槛标准。因此,以石家庄为中心,将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的多个节点城市纳入都市圈的范围,通过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的“三圈耦合”,共同促进京津冀的多极化和网络化发展,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补齐短板。

五、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

(一)增强核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与世界城市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的,其核心城市既是世界城市,也是一定范围内的中心。

当前,北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近期仍然是京津冀以金融服务、研发创新、管理控制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北京在京津冀的这一地位近期内不可能被其他城市超越。提升北京辐射功能,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实力,加快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提升北京辐射功能,核心就是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减”是放弃一般的加工和组装环节,着重开拓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是推动管理和技术升级,用新组织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要强化北京的国际交往功能,强化与周边城镇高效通勤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京津冀国际交往的软硬件环境,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规范,建立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打造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京津冀,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二)畅通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通道

畅通要素渠道既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也包括市场一体化。

一方面,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前提条件,应制定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城际交通为重点,推动形成城际交通、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城市快速交通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合作。

另一方面,应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城市群内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提升要素交易的监管水平,打破地方保护。

(三)大力提升河北发展水平

2014年河北人均GDP39984元,居全国各省份第18位,相当于北京的40.0%、全国的85.7%;2022年河北人均GDP56995元,居全国各省份第26位(居东部地区末位),相当于北京的29.9%、全国的66.5%。河北不仅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更主要的是大力提高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第一,要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提升河北对北京的有效承接能力。以完善城市群形态为重点,在河北南部培育形成石家庄都市圈,以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明确把石家庄作为京津冀副中心城市,促进唐山、保定、邯郸向Ⅰ型大城市发展,尽快成长为具有“二传手”功能的大城市。

第二,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河北对北京的有效承接能力。

第三,要提升河北市场化水平。应在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领域推进全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行为,保护企业家精神。

第四,中央政府应对落后的外围地区提供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如财税倾斜、金融扶持等。

(四)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统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后半程阶段,仅靠政府的行政主导成本较高、边际收益也会明显下降,要从破除市场藩篱、打通循环堵点角度出发,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统一。

第一,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策略。着力缓解南部功能拓展区农业功能下降、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生态功能减弱的趋势,根据“四区”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实现行政绩效考核目标差异化,力求使得各区域的发展战略符合该地区的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完善“四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是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加快张家口和承德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继续完善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治理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建立与完善中央政府补偿为主、地方政府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多种补偿方式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给予恰当的利益补偿,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保障生态治理的常态化运行。

(五)提升京津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面对京津冀三地和中央政府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诉求,亟需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

第一,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保证各级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充分考虑到各类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与政府形成有益补充。

第二,实现治理手段的多样化。京津冀在使用传统治理手段的同时,更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对其他治理主体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发挥法律手段连续、稳定的优势,实现不同治理手段之间的互补。应由行政手段为主尽快转变为以法律手段为根本,以经济手段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补充的综合治理手段,以保证区域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根本性转变。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