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让“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65ddb680f3e8fabeee63ff3a_570x

国庄村的路标。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摄

2023年,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国呈现良好工作态势。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已将2.7万个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守护好精神家园。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就像一个个特有的文化密码,是城乡历史的“活化石”,是寄托乡愁的“存放地”。要把“老地名”保护起来,不仅不能随便修改,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擦亮“老地名”的文化金牌,让“老地名”激发出灿烂辉煌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生机。

“老地名”需要准确的内涵解读。每一个“老地名”都有着一段文化和故事,不能因为字面意思不好,或者是不时尚而擅自进行更名。例如北京的“奶子房”,并非字面所说的意思,而是因原址以前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的地方而得名;另如江阴的刘伶巷、南京的乌衣巷……这些老地名承载的不仅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更是文化习俗、历史故事。国家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老地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老地名”,其实并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更是浸润着历史痕迹、流淌着人文血脉、蕴藏着文化内涵、倾注着人们的情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矿藏。它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地理信息标志,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载体、一把还原历史的钥匙。一个地名,一处具体的地理方位指向;一条老街,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每一个“老地名”反映着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甚至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变,记载了当地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

“老地名”维系着游子牵肠挂怀的乡愁。“老地名”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留住乡愁的一种文化符号。因此,保护好“老地名”是刻不容缓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城乡建设时尽量保留、或者恢复“老地名”。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老地名”重新焕发生机,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记住和理解这些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老地名”是文旅兴盛的“金字招牌”。文脉是街区的灵魂所在,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时下,“街旅经济”方兴未艾,不少融合古今、彰显地域、文脉特色的老街区焕发新活力,不仅成为对外展示当地文旅底蕴的窗口,还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载体。各地充分挖掘“老地名”文化内涵,通过植入文旅融合发展思维,融入现代创意和时尚潮流元素,大力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当地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老地名”承载着过去、标注着现在、光照着未来。留存了地名文化不仅是留住了地域文化,也守住了文化的根,留住了回家的路,圆满了乡愁的梦。我们要让“老地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苏妍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