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与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保护主义思潮的形成原因

保护主义思潮的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构紧密相连,并且与经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和保护主义政策交相呼应,最早的保护主义理论和政策是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关于霸权和资源的争夺中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国家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战争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保护主义思潮再度泛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巩固先发优势,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导致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而逐步走向虚拟化、空心化,不断爆发债务危机甚至经济危机。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西方很多跨国公司利润率锐减,大量工人失业。在金融领域,由于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地位的挑战,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开始动摇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也遭遇严重危机。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自身力量衰落趋势形成鲜明对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贸中来,影响力逐步提升,非西方国家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国际规则的影响者甚至是制定者,成为世界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西方孤立主义的影响。为了突破资本的内外限度和强化对全球的控制,一些西方国家在重新思考自身国际地位的基础上,将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视作其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威胁,这也为孤立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强权政治,在国际事务处理上推崇本国利益优先,并尽量避免承担国际责任。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其政治孤立主义不仅体现在多次撕毁多边协议,退出代表全球共同利益的多个国际组织,还反映在以自身标准肆意裁定民主与非民主阵营,在国际范围内煽动组建种种具有排他性和歧视性的政治联盟等方面。应当看到,西方强权思维模式试图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视为世界其它国家都将要达到的“历史的终结点”,将“自由”“民主”“人权”等抽象价值观念输出至世界各地,干涉插手别国内政。此外,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设置话语议题,依靠对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垄断占领话语阵地,依靠对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选择性美化描述建构话语叙事,打造话语标识,操控话语霸权,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这种强权政治本质上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保护主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如果从民族主义思想这一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最大的症结仍是发达国家的民族扩张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次要矛盾则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和各自内部的民族分裂主义。”①

一些西方国家内部矛盾外引的需要。当前,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合流,西方不少民粹主义者反对自由贸易,不甘于西方中心主义式微,尤其是右翼民粹主义者排外思维强势,试图印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欧洲,因大量难民涌入,民众对于自身就业机会被抢占、本国利益和本民族之独特性受欧盟成员国身份影响的担忧日益加深,这种担忧在英国表现为通过举行全民公投正式脱离欧盟;荷兰极右翼保守党派自由党以及法国国民阵线在选举中获得历史上最佳成绩;在德国表现为宣扬退出欧元区的选择党发展为德国联邦议会最大的反对党,并在大选中广受支持;在意大利表现为反建制的五星运动党和极右翼政党北方联盟党组成联合政府,并成为执政力量等。总之,世界政治格局受西方世界广泛兴起的民粹主义影响日趋复杂化,全球治理难题愈加凸显,既有的国际政治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一些政客试图改善国家治理模式,实行振兴计划,导致保护主义思潮抬头。保护主义不仅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从而使其竞争力相对下降,还对高负债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资本大量流失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面对诸如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种给经济带来重创的危机时,毫无抵御和解决能力,最终只能任由西方资本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本国资产。

保护主义的动向与危害

经济上逆全球化而行。“逆全球化”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发生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调整、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减缓,原来主张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开始持反对意见。受世界各国贸易需求锐减、用工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持续低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因人力成本上升转移到其它国家,这些国家对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国外产品设置关税壁垒,制定有利于自己优势产品出口的规则,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创新和技术升级产品进行出口限制,破坏了全球自由贸易规则,这些措施极易诱发全球市场经济风险。在知识产权领域,一些西方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并通过制定一些国际规则限制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导致国际合作不确定性和发展中国家交易成本上升。纵观世界发展大趋势,生产力极大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影响,随着发达国家人力成本与生态成本的提高,资本逻辑逐渐达到其内在张力的最大限度,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战略,试图继续维护其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

政治上霸权主义盛行。霸权主义主要指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霸权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掌控话语权,向其他经济军事实力较弱的国家强势推行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其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但是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拥有强大经济军事实力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本国利益而去控制、干涉甚至侵略其他弱小国家,这导致一些国家战乱频繁、动乱不断。一些国家的民众至今都生活在战乱之中,在寻求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此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甚至借“反恐”的名义打击主权国家,给全球战略稳定带来威胁。例如,二十世纪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行动计划,对南联盟开展大规模空袭活动,二十一世纪初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当前,为确保霸权地位,其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打压别国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强势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政治制度,影响他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政治稳定。

文化上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作辩护。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②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优越性”的维护,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拒斥异族文化,宣扬本族文明优越论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西方标准裁定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及文明意义。例如欧洲极端右翼势力冲击政坛。与右翼民族主义在西方兴起相伴的是反犹太主义的卷土重来。2018年法国出现541起反犹太人袭击事件,同比激增74%。同年在德国有1646起反犹案件登记在案,比2017年增加了100余件。2020年美国反诽谤联盟统计在册的反犹太人袭击事件为2024件,成为有据可查的第三高纪录。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炮制新词污名化中国,借此鼓动国际舆论,进一步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以维持西方的“文明优越”。

保护主义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要确保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就必须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③近年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致力于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反对保护主义,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一些多边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扩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合作机制的影响力,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将维护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作为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出发点,积极推进各民族国家之间合作共赢,实现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和各国普遍繁荣。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④表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倡导各国秉持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⑤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西方视域下以资本扩张为中心、以国家为本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成为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桎梏,因此,要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打造开放多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⑥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往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合作组织等平台,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等观念,确立了国与国之间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开放多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期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极为宝贵的发展机遇。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林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ZDA0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③⑤《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23年12月28日。

④《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9月29日。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2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