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4-0027-05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脉搏,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的决策部署,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找准并实施好关键抓手。

科技创新催生生产力变革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变量。人类社会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表明,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的组织模式产生,带来生产工具变革、效率变革和产业变革,是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石。当今世界正处于重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之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大国、经济强国都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争夺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制高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以及科技创新发展加速阶段,既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又具备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大力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根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方式和标准,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聚集大批一流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

大力推进基础研究突破和核心技术攻关。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科技实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李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中国的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中国的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智能终端、机器人、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些基础研究不扎实、一些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能力、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技术难题。我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务必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和科技创新实力,进而形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更体现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从大数据、云计算,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场具有基础性科技创新的试错意义,偏重于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在从“1”到“N”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市场规模和需求层次决定了科技产业化的水平。而我国的市场规模之大、需求发展之快,为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产业、新赛道、新领域实现超越。

着力践行先进发展模式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是更加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一些先进的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发展模式显现出更高水平的生产能力、更高层次的经济福利,甚至是更高境界的社会文明。我国推动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将在实践层面践行先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先进发展模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即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的发展模式就会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先进发展模式又会更大程度地适应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大力推进先进发展模式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奇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经济建设属于数量型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取得经济规模的扩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我国经济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由数量扩张型的发展转变为技术驱动型的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要素,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率。当前世界适逢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我国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无疑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亮点。

清洁节约型发展模式。清洁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清洁节约型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消耗代价和环境污染代价。当前面对资源消耗较高、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较重、环境压力较大的状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和运行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采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新形态。

城乡融合型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经济资源有限、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适宜采用重点突破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式。目前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都有了极大提升,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同时,农村和农业尚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因此农村经济和农业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加大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着力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更要体现在质量和科技上,即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态。

福利共享型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明显的短缺经济特征,即很多商品供给匮乏,以至于采取了凭票供给的方式。在这种经济情况下,最优的发展方式是把经济资源较多地配给生产领域,着重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使我国的工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消费相对不足的状况。根据经济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当前阶段,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权益,既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需要,也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升经济共享程度的需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造福人民的重要方式。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适应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调整,也包括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过去尚没有的新的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行构建,所构建的生产关系要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和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摩擦甚至冲突,进而引发对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行革新以及产生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形成创新发展的市场关系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需要相应的市场经济关系,只有构建起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需要的市场关系体系,才能根本性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活力和广阔空间。形成创新发展的市场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是形成创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的传统经济下,土地、劳动、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要素,而发展到当前阶段的经济形态,知识、管理、技术、数据、创新、创意等成为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高层级经济形态的重要生产要素,也成为新型经济形态高端竞争和核心竞争的关键领域。为此,需要围绕知识、管理、技术、数据、创新、创意等新型的生产要素构建和完善充分流动、高效配置的市场经济机制体系,依靠“看不见的手”巧妙调节,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并有效规避多种可能出现的弊端。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这正是推动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经济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具有更加广阔的配置范围,也要求更有效率的配置深度,这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消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壁垒、堵点、卡点,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和领域顺畅流动。我国目前具有超大规模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优势,经济体量巨大、人口规模巨大、经济腹地巨大、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备、需求发展快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打通地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堵点,形成生产要素和商品都能高度自由流通的市场经济机制,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广袤而肥沃的土壤。

形成创新竞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发展优良的技术开发体系,以便更好地实现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以及关键基础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我国的科技研发和科技产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在一些方面、一些环节、一些地方也存在着恶性竞争、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无效投资等现象,既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又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科技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方面克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彼此争夺、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推进形成发挥自身优势、良性竞争、积极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资源整合优势、协同创新团体优势、技术攻关体系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国际方面的合作,吸引和集聚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整合全球科技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深度参与全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在构建和培育创新竞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这一重要主体的重大作用,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企业层面的创新合作。企业创新以及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链条。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研发、市场、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参与,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双向促进。

形成创新导向的科技机制体系。新质生产力显然是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其发展规律和技术创新模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既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管理制度、治理方法不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特性推进相应的变革。其中,在组织机制保障方面,有赖于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治理创新,促进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布局,创造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推动和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组织保障。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推动科技创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只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才能强化体系化协同攻关能力,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为未来科创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夯实基础。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为加强“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研究、部署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力争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由“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打下制度基础。要继续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迎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