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春之力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凝聚青春之力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现状和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备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发展提质增效。

高校劳动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其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培养其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通过高校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具体说来,其主要包括:一是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教育就是使大学生正确体悟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和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科学把握劳动内涵,找准个人劳动付出与社会发展需求内生关联的基本遵循。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坚定“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信念、认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真谛。二是劳动技能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是在充分调研当前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与个人职业发展主观意向的基础上,系统开展通用型与专业型的劳动技能培训。三是劳动精神教育。是让大学生从思想精神层面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了解劳动精神的独特内涵。“辛勤劳动”是在劳动实践中埋头苦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勤谨务实、善做善成的精神实质;“诚实劳动”是在劳动实践中真抓实干,恪守劳动纪律,以诚为本,不投机取巧的精神实质;“创新劳动”是在生产实践中,革新劳动意识、劳动思维,科学运用知识技术,提高劳动效率、丰硕劳动成果的精神实质。四是劳动习惯教育。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劳动习惯的生成、固化都是由高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多场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持续的劳动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乡村的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并激发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其次,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与乡村社区的合作中,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文化理解和认同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再者,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通过劳动教育,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劳动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最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通过与乡村社区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加了解乡村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从而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这种合作也将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要采取有效策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第一,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保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以及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和农业发展的认识等。内容应涵盖农业生产知识、乡村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第二,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传授劳动理论知识,如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技能等;实践教学则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乡村社区服务等实际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三,融合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例如,农林类专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工程类专业可以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强化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在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强化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劳动精神和乡村文化,如邀请劳动模范、乡村文化传承人进校园进行讲座或展示,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文化调研等,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乡村文化的兴趣。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劳动教育水平。

创新劳动教育教学形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高校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一要开展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农家乐”活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开展“一日农民”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情况。二要项目式学习。设立劳动教育相关项目,如“乡村环境改造计划”“农产品营销策划”等,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劳动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劳动教育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要组织工作坊与讲座。邀请农业专家、手工艺人、乡村创业者等开设工作坊,传授专业技能和分享实际经验。定期举办劳动教育相关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四要组织劳动竞赛。举办各类劳动技能竞赛,如农业技能大赛、手工艺制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设立劳动挑战,如“一周内完成某项农业生产任务”,以增强学生的挑战精神和耐挫能力。五要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清理乡村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与社区的互动与交流。六要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劳动教育相关的在线课程和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形成“O2O(Online to Offline)”的劳动教育模式。七要组织劳动主题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劳动音乐节、劳动电影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弘扬劳动精神。八要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高校要设立劳动教育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将劳动教育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加强劳动教育校地合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与乡村社区、农业企业等加强合作。首先,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和乡村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为学生提供实地操作的平台,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地方政府和乡村社区要为高校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而高校则可以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高校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的环境整治、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再者,高校要与乡村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和技能培训。乡村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岗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实现互利共赢。最后,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与交流。通过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览等活动,展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收获和成果。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促进校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高校劳动教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通过深化劳动教育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智慧。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因此,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在高校、政府、乡村社区和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教育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力量。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