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张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及其重大意义(3)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考察和研究我国当下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科学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第一,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第二,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打牢思想基础,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第三,揭示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2.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还有助于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四)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第一,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发展繁荣阶段,各民族的共同性日益增多。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属性,共同性体现在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共同性包含差异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要在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要坚决防范差异性削弱和损害共同性的错误倾向。差异性要服从和服务于共同性,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人为扩大、固化和强化差异性的倾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不相符;固化、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以及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忽略民族差异性的倾向,与民族差异和差距尚存的客观事实不相符。

第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利益是共同的,各民族意识、各民族的具体利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于主导地位,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客观看待民族意识,尊重民族感情,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各民族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等同或凌驾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上,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防止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古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文明成果。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包含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集合,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在各民族群众中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流、繁荣发展。

第四,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从哲学层面上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涉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但一般意义上的改革、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共同揭示了这一矛盾。所以,我们在开展民族工作时必须统筹运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精神目的统领物质手段,实现物质手段和精神目的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