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条件,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能极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和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息息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不同范围的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论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国际条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就需要中华民族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世界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造福世界、追求人类进步的使命和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开创了一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道路,更为广大欠发达国家、地区妥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保持自身独立地位、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为破解人类面临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三,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整个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民族相互依赖、互相依存,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与各国人民利益交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融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自觉肩负起领导各族人民解放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党在百年历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一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要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将各民族团结凝聚为一体。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重申了这一重要观点,并要求“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确定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之一。2019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不平衡、历史上造成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的消极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客观现实,党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精力放在物质层面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各民族人民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党日益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观点。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最大的政治成果,就是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三个方面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党的民族工作以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要内容。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文化和交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增进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进各族人民对彼此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政治、制度和法律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在于维护以“一体”为主线和方向,“多元”为要素和动力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