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七十五年
(一)北京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1.探索初期(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迎来了北京城市建设的“黄金十七年”。相比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文化建设开创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在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设立文物部,兴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1958年,在全国首次开展大规模文化资源调查的背景下,北京率先出台了文物保护规定,对古都文化的风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梁思成先生组织编制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第一项就是“北京城全部”。1949年,北平市建设局拟定修复城墙办法,得到时任市长叶剑英批准。1951年,北京市文化教育委员会文物调查组成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1953年,首都古文物建设保护座谈会召开。1958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对北京城进行改造。1961年,北京十八处遗产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探索发展时期(1978—2011)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北京古都文化保护进入了探索发展的阶段,我们在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1978年,北京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三十三处。1980年,我们开始号召爱护长城,并设立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委员会。1981年,北京召开第一次文物工作会议。1982年,北京被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还提出了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而奋斗的口号。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将北京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工作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从十个方面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提出要求。此后,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首次提出了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要求文物保护方面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意识,并提出了建设世界著名古都的目标。1992年,中共北京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000年后,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增至209个,制定了系列保护规划,加大了整体保护区域保护力度,出台了《北京市“十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旧城整体性保护思路,并提出了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四合院和胡同等要求。此后,我们于2005年出台了《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06年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于2007年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09年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学科研究规划(2009—2011)》,更进一步地把文化保护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发展研究。
3.新时代以来(2012—2024)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代表了党中央和国家对北京古都文化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同时把北京的历史文化提高了一个层次:“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认识,也都体现在其后对北京的重要指示,以及北京践行国家给予的定位与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是首都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也是北京古都文化传承、发展、保护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即从多个中心到“四个中心”、从多元发展战略到以文化为支点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与前瞻性思考、规划和部署,也重新建构了首都以文化为支点的新的发展格局,开启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新时代北京如何落实对古都文化的保护
在新时代,我们是如何具体落实保护古都文化行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了“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确定了“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为历史文化名城戴上了法治的“护身符”,以顶层设计为保障,建立了覆盖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其中,“两大重点区域”指的是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三条文化带”指的是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九个方面”指的是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
1.加强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
三山五园是对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其中,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新时代以来,我们对三山五园进行重新定位与挖掘,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建设力度,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2.建设三条文化带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即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保护重点,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建设长城文化带,即有计划推进重点长城段落维护修缮,加强未开放长城的管理。对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城乡建设实施严格监管。以优化生态环境、展示长城文化为重点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展现长城作为拱卫都城重要军事防御系统的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
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即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加强琉璃河等大遗址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整理商道、香道、铁路等历史古道,形成文化线路。
3.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我们强调北京的古都文化,一定是一种活着的文化遗产。如果就把它放在那里,而没有人进去居住、生活,那它就不是活着的。所以,我们要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让北京这座城市的生态变得更加有品位。
4.提升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思路和措施开创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以及涵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四个文化”建设,同时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高度推动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涵盖各区、辐射京津冀、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中心发展格局。
对于北京古都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不仅要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取得成绩,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作用、在国际上发挥出我们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向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目标迈进。
(三)关于古都文化的重要文件
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古都文化的文件,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都对北京古都文化提出了不同侧面、不同重点的具体要求。
2018年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共五章七十六条,主要内容涵盖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打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对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将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2020年的《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共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至第七部分,以思想为引领,以“四个文化”为基本格局,以对内增强人民文化福祉、对外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呈现,分别从思想理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文化供给、对外传播七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二板块为第八部分,从完善协同推进体制、格局,加强各类文化阵地管理、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领域政策体系四个层面,阐述加强党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2020年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由三大板块构成,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基本骨架,分为十个篇章。其中,总论部分提出规划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期限、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分论部分分别从老城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走出去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在内容上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即虽然古都文化是历史留下来的,但现在的我们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加强古都文化的服务性;二是突出历史文化金名片,即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三是突出文化自信,即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四是突出文化软实力作用,即我们要在传承、保护、发展的基础上,做好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是突出文明交流互鉴,即古都文化是北京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基础,我们要提升北京的美誉度,加强推广、传播力度,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2021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共七章七十七条,非常详细地落实了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提出的要求。从内容上讲,该《条例》有着五大亮点:一是严格落实从点线保护上升到全域保护,以及“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二是建立保护名录;三是推动重点文物腾退;四是推动分类设定责任人,责任到人、到单位,同时强调全社会都有保护义务;五是落实先保护后利用,不让文物古建束之高阁,即让它们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及一系列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强化的。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章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新要求。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严格对标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提出来的一系列新要求,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可以说,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本身就代表着北京在保护古都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北京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党和国家对北京古都文化的要求、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的有力成果。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