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物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精神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物质为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根本力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与可能发展的程度,而精神则在这个基础上决定着一个社会可能发展的深度、高度与广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首先表现在精神文化领域,直接表现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它同时也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制度等与人相关的所有领域。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从大文化角度思考问题,凡是与人相关的一切都打上了文化烙印。比如,经济建设严格起来讲是物质建设,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我们要把握经济规律才能推动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把握经济规律自然就需要经济思想,而经济思想又属于文化。同样地,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建设过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我们也需要把握社会规律,而要把握社会规律同样需要社会思想,这也属于文化。
精神力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建设的所有与人相关的“空间”层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的“时间”层面,即精神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很多磨难。在这些磨难前,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历史有一个答案,是中国共产党救了中国,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这自然是科学真理。但是我们要问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迎来马克思主义的?从鸦片战争爆发到马克思主义产生,中国的奋斗历程是什么?我们看到,是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是什么?恰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那么,中华民族这种愈挫愈勇的精神力量是怎样形成的?恰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如果说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那么今天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同样需要这些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唯物史观始终认为物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但从不否定精神在历史当中同样也有作用。
(二)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如果说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就更加突显了。
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从经济方面看,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渐渐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因为消费方式是和行为方式有关的,而行为方式又是和文化有关的,因此不仅出现了文化产业,还使众多实体商品赋入了文化价值,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经济现象。也就是说,从当今世界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是可以带来经济发展的。从政治方面看,今天的文化对政治发展也表现得很具体。
第二,从当代中国发展来看,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突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当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三)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特定的民族,是因为其有独特的文化追求、文化价值和文化取向,一旦一个民族失去了这些,那么民族的统一性就丧失了。
文化既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又是维系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民族是靠文化支撑与维系的,民族文化既能提供民族发展的强大民族精神,也能提供民族发展的强大民族智慧。民族文化的建设也是有规律的。民族文化的建设自然会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观念,但这些精神与观念都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依附与表现在人们日常行为和相关世界的方方面面的。
在大文化建设中,观念文化是核心,而观念文化离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很难生根发芽的。换句话说,要维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既要从精神文化上加以巩固、传承、弘扬,又要从制度、行为、物质等方面对跟它配套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方式加以维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