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杨生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4)

三、新时代应当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从理论基础层面弄清大文化建设和发展同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前面我们提出了两个概念——意识形态建设与大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的一部分,而大文化建设是关于社会的总体建设,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往往不能涵盖社会大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它却是大文化建设的灵魂。特定民族的大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尽管意识形态只是这个大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它却是这个大文化的灵魂,统帅并规定着大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与发展的文化不是别的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新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决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形成并完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不断学习与借鉴别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充分挖掘并发挥传统优秀文化智慧与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三)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智慧和精神力量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是相对于野蛮的概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与进步过程。唯物史观认为,文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决定的,物质文明是文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但文化也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所有实践领域都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即使生产方式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等文化因素的助力,因此文化对文明所有领域和整体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文明是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外化的结果。

文化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历史发展规律并不是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已发现的历史规律也需要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社会发展与具体建设样态也不可能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答案。也就是说,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告诉人们应该建立与其吻合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但具体怎样建还需要文化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对历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切都需要人们发挥精神智慧与精神力量,不断探索和发现,乃至发明和创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同样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有的民族发展得好、影响深远,有的民族发展曲折、影响较弱?实际上,这与其是否能够创造辉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们进一步提出一个观念,文明形成与奠定于生产方式,丰富与完善于文化,成熟与定型于制度。只有以制度形态表现出的文明样态才有长期性与稳定性,而系统制度形态表现出的文明形式就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完整的文明形态建设需要涉及一个社会所有方面的建设内容,既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度性文明,又要包括人的文明、生活方式的文明以及习惯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强调“第二个结合”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进一步证明我们必须把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和以大文化所体现的传统文明合理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