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首都基层治理在宜居化、精细化、数智化方面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一)宜居化
1.宜居化的内涵
2005年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文件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这是北京第一次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写入正式文本。2005年7月,国务院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
国内外学者对宜居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国内学者多围绕居民需求的角度和综合的角度展开研究。从居民需求角度看,宜居城市包含居民住房及健康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住区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可持续开放利用。从综合角度来看,宜居城市满足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和谐社区文化五个条件。
综上所述,宜居化是人与自然社会融合共生的过程,通过政策措施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城市运行的安全性、生态环境的宜人性及社会环境的和谐度,以构建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2.宜居化的评价指标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的宜居环境基本理念,成为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依据。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进行验收,提出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的指标体系。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包括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六个一级评价指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多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内外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及首都特点,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探索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共设5个分项42个具体指标。在这些指标里,“坚持协调发展”提到城市的常住人口规模的数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等;“坚持绿色发展”提到PM2.5年均浓度,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低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等;“坚持开放发展”提出入境旅游人数、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个数、国际展览个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人数等;“坚持共享发展”提出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期望寿命值、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等,还有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比例,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等。其中,“社会安全指数”提出社会治安中十万人刑事案件判决生效犯罪率、交通安全万车死亡率、重点食品安全检测抽检合格率等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内容丰富具体,为衡量和指导基层治理宜居化提供了目标和指南。
3.宜居化治理的成效
首都基层治理围绕上述指标在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水平提升。
(1)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体系
北京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扬尘专项治理攻坚行动。2023年细颗粒度年度平均浓度达到32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持续改善;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八年回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7.3%,地表水环境达国家目标要求;成功创建全国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800余个村庄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93%村庄和96%农户实现清洁取暖。
(2)建立严格的城市安全环境体系
宜居城市需让人民感觉到安全,首都基层治理建立严格的城市安全环境体系,提高应急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北京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多个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2023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9年下降4.8%和1.8%,33大类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1%。完善应急管理机制,2023年全力应对华北“23·7”极端强降雨,提前采取应急措施,提前布置20余万人防汛抢险队伍,紧急救援2831名人员,全部安全脱险。妥善安置34.4万名群众,迅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
(3)推动城市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提升
2023年北京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82公顷,整治桥下空间183处,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精细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3个,启动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房腾退20.4万平方米。抓好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2800个,住宅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7%。强化交通综合治理,优化公交线路144条,开通通学公交运营线路50条,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设置,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86%。
(4)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尊重市民需求,加强弱势群体服务关怀,提高居民城市认同感。2023年北京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调整提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儿童福利等待遇标准,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做好教育工作,幼儿园新增托位超过6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新建各类养老护理床位6232张,新增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32个。推动文化建设,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7万场,营业性演出突破4万场。社稷坛等15处遗产点焕发生机,2024年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丰富了首都文化发展内涵。
4.宜居化治理的经验
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成效明显,有三条重要经验:
(1)以人民为中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和建设以居民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展开规划和建设。北京市结合“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贴近居民工作、生活关注度高的公共服务,有力推进城市治理宜居化建设,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2)立足首都特色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和国家首都,结合新时代发展和首都战略推进基层治理,紧扣城市发展规划,立足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功能定位,在政策、资源、环境等条件下思考和践行提升首都宜居化治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收效显著。
(3)坚持新发展理念
城市宜居性是相对的、动态的,随时代和城市发展而变化。首都基层治理紧跟新时代步伐,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据“五大理念”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标准,既包含各个城市基层治理共性要素,又包含北京市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推进了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目标的实现。
5.宜居化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项的政策法规。目前北京市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宜居化内涵、本质理解不够深入,且不同阶段、不同城区承载力和居民需求不同,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首都基层治理尚无宜居化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对相关编制工作的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宜居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充分理解宜居化的内涵和目标,难以深入推进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
(2)指标的综合性有待加强。北京市现有宜居化评价标准是基于物质环境的定量指标体系,能一定程度上反映首都宜居化治理实践现状。但单纯以定量标准衡量,易导致软件落后于硬件问题,且该指标体系更多评价政府实际表现,不一定能全面、系统代表居民真实需求。
(3)主体参与不足。首都基层治理目前以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度不足。虽有“接诉即办”机制拓展居民参与途径,但居民对基层事务参与率低、深度不够。此外,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服务内容、质量和范围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多元共治格局发展不充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