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都基层治理思考、建议和展望
(一)宜居化建议
1.坚持系统性、可持续性理念
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生活环境、社会和谐对提升首都基层治理效能意义重大。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要坚持系统化理念,兼顾多个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城市基层治理内部整体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推动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不断发展。
2.重视首都宜居化规划编制
基层治理宜居化是系统工程,要编制好发展规划,明确内涵、发展目标和任务,清晰把握首都宜居化建设与管理现状,提出实现宜居目标现实路径,做好与交通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生态规划等衔接,以保障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的科学性。同时,可以建立协调机构,推动规划执行和监管,确保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3.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鼓励居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发挥居民社会组织作用,以多元、动态、包容的理念推动多元主体治理,遵循共治逻辑,促进基层治理宜居化,提升和谐宜居度。
4.健全宜居化指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
首都基层治理宜居化的根本是服务于首都的人,要充分尊重公众意愿,建立公众参与和平等对话机制,反映不同居民的声音,关注弱势群体以及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外来人群,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鼓励居民表达期望,将居民意见和定性指标纳入宜居化指标体系并不断调整优化,为北京宜居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精细化建议
1.构建系统性规划破解碎片化难题
增强精细化治理规划和标准的系统性、前瞻性,结合战略部署,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生活与生态和谐。同时,鉴于外部环境治理和内部系统要素变化快,首都治理规划要保持灵活性,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以系统性思维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和碎片化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精细化水平
深化精细治理理念,精准对接市民需求,拓展参与渠道,提升服务质量,深化细化“接诉即办”等机制,快速响应市民诉求,精准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率
推动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信息交流平台,缩短决策与执行距离,提升行动效率。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解决部门间职能交叉与权责不清问题,优化治理流程,为市民提供精准高效服务。
4.强化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城市治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数据全面采集、深度分析与智能应用,升级治理手段。针对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下治理手段不精准的问题,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定位与精确选择治理手段,促进治理资源集约化、最大化利用。
(三)数智化建议
1.协调推进数智系统与“智能大脑”建设
随着电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政府信息系统面临着处理能力的挑战。首都需要高效智治系统和智能大脑,优化信息传递和资源分配,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市委、市政府及政务部门要系统协调推进,促进跨区域、跨层级合作,充分发挥数据和技术潜力。
2.建设灵活弹性的组织网络
高效组织网络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弹性,避免内部同质化连接降低效率。构建能适应变化的平台和资源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平时通过虚拟组织和技术平台进行资源管理和沟通,增强组织适应性,危机时迅速调动资源、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同时保持系统稳定性和操作规范性。
3.增加制度供给强化管理
数智化治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深刻转变,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随着政务数智化深化,政府职能和组织架构需不断调整,要增加制度供给,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吸引专业人才和专家顾问,减少盲目决策,降低试错成本和效率损失。
(四)首都基层治理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首都基层治理的决策者、研究者和工作者,要立足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定位,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把握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的新趋势和快速变化,把握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着眼于更好满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战略目标实践落地带来的新需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新需求,更好满足城市减量发展新路径带来的新需求,更好满足科技创新引领管理变革带来的新需求,更好满足韧性城市建设对城市运行管理带来的新需求等五个方面的新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深入推进首都基层治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首都基层治理能力,让人民在首都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