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旁,“梦想号”正在忙着为即将到来的首航做着各项准备,它将深入11000米,突破入海的新深度;黄海之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即将执行海上发射任务,2025年中国航天将完成多个航天重大工程,标注中国的新高度;京津大地,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开展线路试验和考核,测试时速450公里,刷新中国的新速度。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新年伊始,一大批令世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正在加速推进,全面展示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彰显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2024年11月17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创新生态铸就大国重器。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瞄准创新的改革举措加速推出,为铸造大国重器打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超过1000颗,“蛟龙”号顺利完成300次下潜……一大批闪耀着中国智慧、凝聚着中国力量的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2024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大国重器领航制造业。如今,一个个大国重器犹如“火车头”“破冰船”,牵引着中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砥砺奋进。在中国航发,完全自主研制的9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AEP100,成功配装全球最大无人运输机;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国产大型邮轮“2号船”进入2号船坞,这标志着我国邮轮建造批量化设计建造能力基本形成;在江苏南通,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它将打通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即海太长江隧道……这些大国重器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也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引领着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大国重器展现民族自信。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没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作支撑,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保障,就不会有大国重器的不断涌现。从珠江口旁即将深入11000米的“梦想号”,到黄海之滨即将执行海上发射任务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再到京津大地正在开展线路试验和考核的CR450动车组样车,这些大国重器让中华儿女深感自豪、信心满满。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测、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拥有了与国际强国竞争的实力和底气。同时,大国重器的不断涌现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无限潜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中国。在新的一年里,我国的大国重器还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年新气象,奋斗正当时。我们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打造更多的大国重器,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