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角透视“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性,通过“两个结合”促进文明更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根本法宝,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也为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二)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认识探索

1.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认识

什么是文化主体性?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从梁漱溟先生的“老根新芽说”说起。梁漱溟先生对中华文化主体性有一个思考,与我们今天讲的根脉相契合,称为“老根新芽说”。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好比一棵大树,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如“西学东渐”“欧美风雨”,使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逐渐枯萎、朽烂,从树叶、树梢、树枝到树干、树根。但若连树根都完全朽烂了,就真的完了。因此,趁着现在老根还没有完全朽烂的时候要想办法救活它。这样,树根活了,就能长出新芽来,再假以时日悉心培养,定能长成大树。届时,你若问这是棵新树吗?我答曰:是的,这是棵新树,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梁漱溟先生认为,将来中国的新文化正如这老树发新芽一般,不是简单地移植嫁接,更不是盲目地全盘西化。也就是说,在梁漱溟先生看来,“老根”与“新芽”不能分,根基与生机不可分,没有“老根”就没有“新芽”,没有“新芽”则“老根”没有生机。梁漱溟先生的“老根新芽说”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主体性具有启发意义。

梁漱溟先生的树高千尺也有根,冯友兰先生的江河万里总有源。冯友兰先生的“旧邦新命论”,与梁漱溟先生的“老根新芽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冯友兰先生一生都在追求“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晚年时还写成对联以自勉。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解释说:“我经常想起儒家经典《诗经》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同时在书中还说道:“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冯友兰先生还说:“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最古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断,最新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冯友兰先生感叹:“这就增强了我的‘旧邦新命’的信心。新旧接合,旧的就有了生命力,就不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样品了,新的也就具有了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新旧相续,源远流长,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现在我更觉得这个展望并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一定要实现的,而且一定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除了梁漱溟先生的“老根新芽说”、冯友兰先生的“旧邦新命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很多表述,如返本开新、固本开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还有我们今天讲的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并不是说中华文明以原状延续至今,而是说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总能在不同场景,以不同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呈现。中华文化正是有了这个老根,才能发新芽、长新枝、开新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换句话说,这老根,也就是根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的文化生命力和坚挺的文化主体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概括地说,老根新芽、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固本开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就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2.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认识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思考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有重大创新性意义的命题。他在阐述这一命题时先是论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表明毛泽东同志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就蕴含了“两个结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中国特点”,应当既包括中国实践的特点,也包括中国文化的特点;他论述的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应当既包括中国革命的命运,也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承;他阐述的“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更是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有机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从而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4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就是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与之相结合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5月14日,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把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同志称赞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为什么强调“民族智慧”?举几个例子。比如,实事求是。我们都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正是借用了中国的古语,即东汉班固著《汉书·河间献王传》,描写汉景帝之子刘德治学严谨,谓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予新解,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见,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又如,哲学。毛泽东同志哲学“两论”中,《实践论》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阐释与总结。《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其中前半句讲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后半句讲的是知和行的关系,就是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理念,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结合。再看《矛盾论》,它讲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重点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理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学说。可见,《矛盾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结合。再比如,军事。毛泽东同志谈论最多的是《孙子兵法》,其中特别欣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古代的许多战例,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他也常提及。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谈到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时我们应采取的方针,他说: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就是你来了,我们让一下;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以及它们的特点,作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看这三个词:“民族的”,就是独立自主,就是文化自信自强,强调文化主体性;“科学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赛先生”;“大众的”,就是民主的,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德先生”,体现了我们的自主立场和主体意识。

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第二个结合”时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的这段重要内容,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从“植根”开始,以“扎根”结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园。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篇重要讲话的题目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是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发表的。三个多月后的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可以说,这篇重要讲话为“两个结合”的提出作了铺垫。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