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贯彻“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实践要求
再好的政策不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再好的决策不贯彻也难以取得实效。“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深受百姓喜欢,是一个好思想、好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党政领导都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使其落实落地。落实“民生为大”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综合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公众参与等多方面措施,只有持续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本质上看,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现代化全过程。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生态保护等多维发力,构建发展有温度、治理有精度、幸福有质感的民生图景,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法治保障、推动社会协同,确保民生政策精准滴灌到每一个群体,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政策保障作用。政策制定需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建立问题清单和民生实事推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整合、社会救助兜底等。动态调整民生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水平、低保补贴等,确保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
第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民生经济基础。近年来,中国在新民生、新消费、新制造、新基建、新服务五大领域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果,一场以质量优先为导向的静默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基因。其一,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有岗位才能有工作,有工作才能鼓荷包。要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创新,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重点解决青年、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其二,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其三,保持物价稳定与收入增长,保障粮食、能源等基础物资供应,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第三,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坚持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培养,扩大医保报销范围,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稳住房价,完善保障性住房、长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
第四,推进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乡村助民行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第五,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公平分配机制。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鼓励三次分配,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回馈社会,形成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氛围。
第六,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民生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加强能源保供,确保居民用电用气等基本需求。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社会风险防控方面,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冲击民生。
第七,强化生态治理,提升民生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机制,让绿水青山转化为民生福祉。
第八,创新社会治理,激发民众参与。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要推广“枫桥经验”,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数字赋能民生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政府服务,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发展。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方面,通过人大、政协、网络平台等途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九,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根本点。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绝无成功的可能,“民生为大”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试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敢于拍着胸脯打包票,让人民全部实现小康,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加强民生领域法治建设,完善劳动法等法律的实施,为民生权益提供法治保障。要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把民生改善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化问责机制。要实施党建引领民生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生项目中的组织动员作用,确保民生政策落地见效。
六、贯彻“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具体路径
第一,打好经济基础,筑牢民生之本。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比较而言,初次分配由市场主导,更关注效率;再分配由政府主导,更关注公平;三次分配主要由社会道德驱动,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要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第三,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型合作社,推广“党建+合作社+N”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吸引人才回流。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励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扎根乡村大展身手。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表彰活动,遏制天价彩礼,逐步根除铺张浪费等恶习。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污染资源化利用。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实现24小时农产品冷链配送网络全覆盖,特别是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第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资产配置渠道,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切实贯彻“稳住楼市股市”重要要求。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强调“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股市涉及超2亿股民、7亿基民,关乎千家万户、千行百业,股市的平稳运行,能够稳住广大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钱袋子”,有效释放财富效应,对经济形成正反馈机制,继而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乐观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