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始终围绕人民至上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逻辑,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彰显文明基因中的民生传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始终贯穿在政治伦理与社会治理之中。《尚书》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共产党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将其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实践。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次战略转型都以民生改善为标志。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让亿万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新时代以来,脱贫攻坚战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制度优势下的民生保障。2024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到95%,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26亿人,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智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民生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民生发展模式,对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重构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当前,中国积极探索智“惠”民生服务新场景,比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多个事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远程医疗惠及偏远山区。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技术进步,更是文明价值的全面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合共生的交往观,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共同富裕迈进,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设定到“十四五”规划中民生实事项目的具体部署,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战略谋划。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更为人类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全新可能。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璀璨篇章。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第一,在发展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西方现代化则更加关注资本主导的财富积累。第二,在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西方现代化则强调个人自由主义。第三,在分配机制上,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西方现代化则更加注重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第四,在生态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而西方现代化大多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第五,在国际关系处理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作共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现代化则充满霸权、霸凌、霸道,主张零和博弈。第六,在文明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和合共生、天下大同,西方现代化则体现为殖民扩张、文明冲突。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通过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