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论丛》(第十四辑)

《满学论丛》(第十四辑)

满学论丛

《满学论丛》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集刊。它创刊于2011年,连续发表国内外满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满学论丛》(第十四辑)的内容,分设“满-通古斯语言与文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题探研”“述论与书评”四个专栏,收录专题研究论文15篇、述论和书评类文章2篇,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本辑秉持实证学风,重视满-通古斯语言文献的基础研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野下,探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关注满学和清史领域的前沿问题,倡导学科思考;刊发专题述论和书评,展现最新动态与学术交流。现分专栏,予以介绍。

一、满-通古斯语言与文献

满-通古斯语言与文献研究是本刊特色之一。本辑收录相关论文4篇,涉及女真语、满语、锡伯语的语音研究,《同文汇集》和满文《大藏经》等满文文献。在满-通古斯语言研究方面,《金代女真语已出现 *p>*f 的转换》一文通过分析《金史纪事本末》《金史·国语解》《内国史院档》《清太祖实录》《尼山萨满》等文献中出现的人名语音,指出金代女真语已出现 *p>*f 的语言转换,并讨论了费扬古的语言功能。另有专题文章,关注了满语、锡伯语的双音节词干内的元音之间的圆唇性同化问题。在满文文献方面,有学者以国内见存的满文本及海外藏“寄畅斋本”,对《同文汇集》的版本进行了考证,纠正了各种书目的著录错误,厘清了该书的版本源流;有学者借助《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奏销档》等档案,对满文《大藏经》编译人员及其事迹进行了考订。

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栏收录论文6篇,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和进程。《近代满汉军民共赴国难史事考述》一文,从宏观角度探讨近代满汉军民抵抗外侮、共赴国难的史实,揭示了他们在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上的一致性。相关作者分别从清代木刻本《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传》、清代京师内外城门满蒙汉三体合璧匾额、清代顺治朝题本职官名称等方向,探讨了清代汉满蒙藏等各族在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学者们从汉文、满文、日文等不同语种档案文献出发,缕析了不同时期和地域所发生的案件,对满汉民族的制度性融合、旗民交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满学、清史的专题探研

本专栏收录论文5篇,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展示了满学、清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清代畅春园研究》一文,利用档案史料,探讨了清代畅春园始建、系统结构等问题,认为康熙以此为紫禁城外的又一政治中心,畅春园为清代园居理政的首创模式,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乍浦旗营水师兴衰看清代八旗水师与海防》一文,梳理了乍浦旗营水师的兴衰发展,指出八旗水师建设的重要思路,即加强沿海防御,形成与陆地布防一致的以八旗为中心,辅之以绿营并以旗营监督绿营。其他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清代热河副都统的设置、职掌和满蒙关系;清代察哈尔地方官地垦政和环境变迁;清末至民国时期打牲乌拉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问题。

四、述论与书评

本辑还收录了研究述论和新书书评。例如,《论<御制五体清文鉴>的多民族交融元素》一文,从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借词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清代官修《御制五体清文鉴》(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中所蕴含的多民族交融的元素。此外,还有专著《盛世滋生:清代的皇权与地方治理》的相关书评,展现了学界的新近成果。

《满学论丛》(第十四辑),展示了满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最新成果。本辑的选题、内容和栏目设置,凸显了满学视野下的语言、历史、文化的研究,体现了对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