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1.深化理论研究
第一,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在法学及相关学科中,设立专门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分支学科,整合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研究格局。
第二,开展学术体系探索。鼓励学者深入挖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者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学术成果,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内涵。
第三,拓展话语体系构建。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话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国际学术交流、对外宣传等场合,积极传播中国法治理念与实践经验,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话语体系。
2.结合实践创新
第一,关注法治实践需求。紧密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鼓励科研机构与实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实证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二,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各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实践模式。及时总结这些地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升华,将成熟的经验推广至全国,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素材。
第三,回应时代新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境法律问题,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法律解决方案,不断拓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应用领域与理论边界。
3.强化教育普及
第一,推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法治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理论精髓,培养具有法治信仰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第二,加强干部法治教育培训。针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将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使领导干部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第三,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活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普及活动,让习近平法治思想走进群众生活,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
1.强化思想引领
第一,深化理论学习。组织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将其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通过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形式,深刻领会宪法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确保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党对宪法工作领导的正确方向。
第二,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党内媒体、党校培训等平台,广泛宣传党领导宪法工作的理念、成就和实践经验,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党委(党组)在宪法工作中的领导职责,建立健全党领导宪法工作的专门机构或协调机制,负责统筹协调宪法实施、监督、宣传等各项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则与流程,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党对宪法工作的领导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实现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系统、高效领导。
第二,推动制度融合。将宪法要求融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制定、修订党内法规时,充分考虑宪法原则与精神,确保党内法规与宪法法律相衔接、相协调。同时,完善党政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将宪法实施情况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党根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促进宪法在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的有效贯彻落实。
3.加强组织保障
第一,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党内宪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在职干部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打造一支既懂党的理论与政策,又精通宪法法律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党领导宪法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宪法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第二,强化组织动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宪法实践活动。在社区治理、法治宣传等工作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引导群众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以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宪法工作深入开展。
4.严格监督落实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构建党内宪法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宪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依法办事、是否维护宪法权威等,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宪行为,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确保宪法在党内得到严格遵守与执行。
第二,推动公开透明。完善宪法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党内和社会公开党领导宪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主动接受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增强党领导宪法工作的公信力与透明度,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宪法工作不断发展。
(三)强化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在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在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长远布局,明确宪法实施的重点方向与任务。在协调各方上发力,凝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力量,确保宪法精神贯穿始终。推动重点领域立法,紧扣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以高质量立法落实宪法要求。同时,加强法治督察,监督宪法实施情况,及时纠正违宪行为,全方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宪稳步推进。
(四)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保障宪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保障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作用显著。要强化宪法监督,对法律草案、规范性文件严格开展合宪性审查,确保一切法律法规与宪法精神契合。在立法工作中,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将宪法原则细化为具体条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还需加强宪法解释,针对宪法适用中的模糊点、争议处,及时给出权威阐释,助力宪法精准实施。同时,通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宪法意识,营造尊崇宪法的社会氛围,全方位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五)加强对国际条约和协定的合宪性审查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各项活动的根本准则。国际条约和协定虽在对外交往、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绝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加强对国际条约和协定的合宪性审查,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当条约内容与宪法相悖时,若不加审查而执行,可能冲击国内法治根基,损害国家根本利益。同时,这也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彰显宪法权威,确保国内法律体系在涉外领域同样以宪法为统领有序运行,促进涉外法治建设稳健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
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通过定期报告宪法在各领域的实施状况,能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这一制度强化了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各级国家机关需通过报告展现宪法实施成效,促使其严格遵照宪法行使职权,切实维护宪法尊严。此外,公开的报告内容还能增强公众对宪法实施的了解与监督,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夯实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
(七)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
构建科学法律体系,需以宪法为根本遵循,使下位法严格符合上位法规定,杜绝“法出多门”“同案不同判”的乱象。立法环节应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在新法律制定、旧法律修订时,开展全面的合宪性、合法性审查,消除法律条文间的交叉重复与空白漏洞。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法律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矛盾点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推动法律体系不断优化。唯有实现法律体系内部协调,才能让法律更好地发挥规范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筑牢法治国家建设根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