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这是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加强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和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等工作,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党员网下和网上、平时和应急的作用发挥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随着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成为党建工作新的广阔空间和重要阵地。要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进一步厘清“新”在哪里、“难”在哪里、“落”在哪里等问题,着力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着力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引导新兴领域各类组织和群体在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
(五)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这是以优良作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巩固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成果,巩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充分运用从抓作风建设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切实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常态化开展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深入查找党性党风党纪上的差距不足,自觉纠正和克服各种思想偏差,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健全经常性发现、解决作风问题机制,常态化分析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改整治,对顶风违纪现象露头就速查严处,铲除“四风”问题土壤,坚决防止反弹回潮。从严监督执纪,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坚持抓现行抓典型抓通报,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落实作风建设政治责任,强化严管严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贯到底。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保持毫不放松、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不断健全长效机制。
(六)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这是以良好政治生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深化标本兼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严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坚决惩治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加强对权力配置、运行的规范和监督,注重查找权力运行漏洞、补齐制度短板,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相统一、清晰透明可追溯的制度机制。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特权现象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典型案件、身边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蚀、永不沾的思想防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七)要作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党作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不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做到“两个维护”,要有鲜明的态度,更要有扎实的行动。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项制度规定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年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这已经成为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三是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形成了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确保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四是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定位,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等等。
全会特别强调,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建立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制度机制,通过建立定期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和报告、通报制度等,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做到这一点,有利于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一方面,凡属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事项由党中央研究决定,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等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以整体规划和推进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等担负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的主体责任,督促推进本部门、本系统和各条线改革任务的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聚焦抓好中央改革部署的组织实施,即使自主决定的改革事项,也要保持同党中央在改革取向上的一致性,强化全局意识,克服本位主义,建立上下协同、顺畅高效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此外,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围绕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可以切实增强改革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全党全社会集思广益、贡献智慧,发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不断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成功。
(八)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领导是凝聚人民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成败。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党的领导为凝聚人民力量提供了核心纽带。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领导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建议》把握“十五五”时期基本定位和阶段性要求,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原则,部署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举措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勇气、历史主动和责任担当。目标任务就是主攻的方向、工作的靶向。要引导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深刻把握党中央关于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为此,要积极建立一套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体系:一是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各种资源和优势力量竞相迸发;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创业者安心、投资者放心,使全社会勇于创造、敢于投入;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改革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四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更有条件、更有热情参与到现代化事业中;五是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引导广大人民主动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强大持久动力。
(九)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