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当前,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的大框架下开展周边工作。202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治理工作首先要聚焦中国周边地区。当亚洲实现了良好治理,欧亚大陆便有了稳定的平台,进而才能为全球治理作出重要的系统性贡献。所以,中国周边地区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区域与基本支撑,这正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性定位。
二、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就与挑战
中国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度约2.2万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共与14个国家接壤。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我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开展的合作,均属于区域及跨区域合作。开放的区域主义可以增进地区国家间政治互信。对于区域研究,我们有许多学术刊物,如《外交评论》《太平洋学报》《当代亚太》《南洋问题研究》《东北亚学刊》《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等。
周边外交工作是中国外交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亚洲是一个陆海兼有的庞大板块,中国同样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因此,在周边外交中,中国既需处理与海洋国家的关系,也需处理与内陆国家的关系。所谓“两洋环绕”,即印度洋与太平洋,加之内陆与沿海区域的聚合态势,要求我们在开展周边工作时,需综合考量地缘环境,妥善处理陆海协同关系。
从当前形势看,周边工作的复杂程度有所加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潜藏着诸多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当前,虽然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鉴于美国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实施战略围堵与压制,导致部分国家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深感压力。美国认为中国可能挑战甚至取代其全球霸权,然而中国并无此意。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段论述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成立联合国,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联合国宪章》主张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他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内事务。可以说,《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