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详细] 时间:2016-06-08 08:54 查看:385次 标签:吴迪龙端午节文化自信传统节日
无论是汉字大会,还是成语大会,抑或是诗词、谜语大会,似乎与死记硬背并没有多少关联。相反,这种赛会也许会给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思路,而这恰恰可能是我们过去所忽略的。...[详细] 时间:2016-06-07 14:12 查看:627次 标签:张利红民族文化死记硬背汉字听写大会语言
人是利欲的载体,同时又是道德的载体。利欲是利己,人所共有;道德是利他,有高有低。道德高人格高,道德低人格低,没有道德则没有人格。...[详细] 时间:2016-06-06 14:35 查看:664次 标签:闵家胤人格道德社会环境
如果世俗儒家可以去移植现代化,乃至可以支撑一场同全世界的商战,那么,只有精英儒家才可能更进一步,去同全世界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层的对话。...[详细] 时间:2016-06-06 09:47 查看:976次 标签:刘东世俗儒家精英儒家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要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我们今天不能做网络的奴隶,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个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我们走,失去我们人的主体性。...[详细] 时间:2016-06-02 09:45 查看:1028次 标签:楼宇烈以人为本互联网中国文化
摆脱纯文本化而结合实际,告别洋教条化而立足本土,超越碎片化而胸有全局,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真正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对时代问题钻艰探深、攻坚克难的理论姿态挺立于时代潮头。...[详细] 时间:2016-06-01 09:42 查看:455次 标签:王广哲学社会科学时代理论研究西方理论
为推动文化惠民的健康发展,我们把“适销对路”作为牛鼻子来抓,努力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保持同步,不断增强文化惠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 时间:2016-05-31 16:20 查看:809次 标签:王贺胜民意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确实需要对近代以来对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否定进行彻底的反省,重新认识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价值与优长,并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学习它,传承它,弘扬它,以在全球化时代真正重构中华文明的现代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详细] 时间:2016-05-31 15:44 查看:958次 标签:黄荣华传统文化语文教育古人诗句
在文化创造中,由于方法与方向、形式与内容等总是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必须择取最能与之相匹配、相照应、相促进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详细] 时间:2016-05-31 09:47 查看:1506次 标签:艾斐时代精神文化品格现实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心就是力量。不断寻求沿线国家人民的心理共鸣,争取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互信,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上建设的合作共赢之路。...[详细] 时间:2016-05-30 14:21 查看:711次 标签:汪消文化交流合作共赢
中国要成为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必须学会思考世界的问题,必须在那些事关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见解,建构中国的理论,不仅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详细] 时间:2016-05-30 10:49 查看:475次 标签:颜旭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民族情怀
当前,首都处于发展关键期,正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详细] 时间:2016-05-30 08:53 查看:1204次 标签:贺亚兰创新文化价值观文化中心建设
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要突破藩篱,必须相互借鉴,从线上线下简单搬运转变为个性化改造和再创造;同时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必须交融交汇、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导向逐步走向融合统一。...[详细] 时间:2016-05-30 08:49 查看:389次 标签:向志强网络文艺传统文艺互联网
启动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是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势需要、适应地方志事业发展形势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存史、资政、教化功能。...[详细] 时间:2016-05-27 09:24 查看:389次 标签:王伟光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国梦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避免割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详细] 时间:2016-05-26 10:27 查看:1867次 标签:孙秀玲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共同体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既需要符合实际的正确理念,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详细] 时间:2016-05-26 10:00 查看:1050次 标签:孙舒凡一带一路文化丝路精神
世易时移,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国家创新和进步,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虽然今天的青年不同以往,个性更加独立、思想更趋多元,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详细] 时间:2016-05-25 09:48 查看:793次 标签:沈策新青年时代精神坚守人生理想
苏东坡文章之高在于从文、道关系的高度充分肯定韩愈,韩愈功绩之高在于从文、道的根本角度出发,力求振兴文风、世风。而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乃至艺术的一个基本命题,谁也回避不了。什么是文?简单说,就是你怎样表现;什么是道,就是你表现什么。...[详细] 时间:2016-05-23 09:40 查看:529次 标签:曾枣庄文艺工作苏东坡哲学
中国古代的士有独立人格与高尚操守,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幸福,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孟对士的论述,不仅是对知识分子,而且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赓续,使之成为推进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详细] 时间:2016-05-20 09:44 查看:1860次 标签:王彬士人知识分子孔孟传统文化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着从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贪欲、占有欲及人对自然万物自身权利与价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度取用与开发。...[详细] 时间:2016-05-19 10:17 查看:2387次 标签:郭齐勇王阳明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