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存在着共同的苦难记忆与革命信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阻止了日本军国主义独霸亚洲的企图。...[详细] 时间:2015-12-08 14:33 查看:281次 标签:陆邵明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记忆
司马迁善于吸收前代史书的精华,把它们融汇包摄在《史记》中。如《春秋》“长于治人”的社会价值就为《史记》提供了精神范例。司马迁指出《春秋》具有“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特点,并努力继承它以“人事”为指归的精神,...[详细] 时间:2015-12-07 09:31 查看:695次 标签:史记传统文化生命力历史
“敬”是对历史的严肃和认真,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畏”是对历史的谨慎和敬服,展现出历史警醒和历史忧患意识。敬畏历史既是对人类历史反思的结果,更是尊重历史的一种期望。...[详细] 时间:2015-12-03 09:12 查看:6287次 标签:杨金华历史诋毁英雄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详细] 时间:2015-12-03 09:04 查看:387次 标签:汤涛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共产党
美苏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消灭了大量日军,加速了日本的败降,功不可没,但美苏歼灭日军主要是在战争后期,此时日军已成疲惫之师,强弩之末,兵力大多是匆匆拼凑而成,失去了战斗力,或无战斗意志,这与中国军民在战争初期消灭的日军精锐不可同日而语。...[详细] 时间:2015-11-26 09:38 查看:441次 标签:曹大臣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如何探索抗日战争研究的新方法,成为深入抗战史研究必须解决的课题。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挂钩,在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前提下,借鉴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考量政治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影响,被不少学者视为深...[详细] 时间:2015-11-25 14:06 查看:467次 标签:欧阳恩良唯物史观抗日战争史历史虚无主义
在上甘岭战役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应重新发掘这种精神。当年在极其艰难困苦,许多人认为不可能获胜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胜利。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虽然与那时多有不同,但困难程度应该说不会比当年大。发挥上甘岭精神,就是要发挥勇敢、牺牲、创新的精神。但勇敢和创新并不是鲁莽...[详细] 时间:2015-11-25 10:27 查看:276次 标签:曹子珏上甘岭战役上甘岭精神志愿军
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进驻南海诸岛,奠定了二战以来的南海战略格局。不过,此次接收也有遗憾之处,就是限于国力的制约,海军未能进驻全部岛礁,外交斗争未能有效配合海军进驻,为此后南海局势的恶化留下了隐患。...[详细] 时间:2015-11-17 10:06 查看:611次 标签:杨志荣抗战胜利南海南海诸岛管辖权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共运以相对独立的力量体制和组织体系,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最重要的政治主角之一;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抗击者;积极策划国际统一战线,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参与者;以人本主义关怀为价值理想追求,成为反对法西斯主义战...[详细] 时间:2015-11-17 08:48 查看:678次 标签:姜安国际共运反法西斯冷战思维抗日战争
近代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与压迫的斗争中产生的民族悲情意识是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动力,但也是导致“弱国心态”产生的原因。今天的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昔日的弱国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正在形成。我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也适应时代的...[详细] 时间:2015-11-16 09:30 查看:476次 标签:步平抗战史国际视野大国地位
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向导,历史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有可能知道要“往哪里去”。...[详细] 时间:2015-11-11 08:52 查看:715次 标签:史学历史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精神
对于这样一个集结若干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持续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并伴随着大量的具体研究和争论、汇集了几乎所有知名史家积极参与其中的学术现象,需要在充分了解“五朵金花”发生前后实际语境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梳理与分析。...[详细] 时间:2015-11-10 09:32 查看:1195次 标签:张越五朵金花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
构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学派和话语创新,就将前途光明、灿烂而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形成有品格、有尊严的当代中华思想史学派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详细] 时间:2015-11-09 13:08 查看:486次 标签:王伟光思想史中国学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铭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也不是沉溺于历史苦难,而是要从中反思沉痛教训、塑造民族精神,凝聚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激发继续前进、更好前进的不竭动力。...[详细] 时间:2015-11-05 09:35 查看:485次 标签:曹效生中华文明道路自信历史
《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这部书的作者,都是我们党重要历史决策的见证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是新中国历史的“活字典”“活资料”。他们的亲历亲闻、所感所悟,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充满深情和尊重,又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遭遇的挫折进行实事求是、深刻透彻...[详细] 时间:2015-11-02 15:22 查看:673次 标签:曲青山《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社会主义建设三个自信
抗日战争是一部永恒的史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根本上说,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推动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的历史观。...[详细] 时间:2015-11-02 09:32 查看:703次 标签:李铁映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什么学术思潮,更不是史学领域的什么流派,这些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位不在学术领域,而在政治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为实现全盘西化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制造舆论...[详细] 时间:2015-11-02 09:08 查看:269次 标签:陈之骅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思潮民主制度
公正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公正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而且因人而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倡导公平正义的学说。马克思揭示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揭露...[详细] 时间:2015-10-30 15:23 查看:1803次 标签:薛新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唯物史观核心价值观
史学发展必然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一方面体现为现实社会制约或促进着史学发展,现实社会需求成为史学发展的外在推力。另一方面史学研究发挥其致用功能,为现实社会提供历史知识和历史借鉴,影响着现实社会的进程。...[详细] 时间:2015-10-30 10:18 查看:392次 标签:左玉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
《国际联盟盟约》在保持和平、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和严重问题;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大国强权政治盛行,这一切使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残缺不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详细] 时间:2015-10-27 13:29 查看:4555次 标签: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国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