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确定。经会议表决,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天是纪念日确定以来首次纪念活动。此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7月7日出席了全民族抗...[详细] 时间:2014-09-03 09:03 查看:194次 标签:宣言书纪念活动领导人世界
有人说,短暂的20世纪也是“战争的世纪”。在这个充满苦难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万人的生命。时隔21年,伤口还未愈合,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波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人口4/5被卷入,1...[详细] 时间:2014-09-03 09:00 查看:350次 标签:任仲平人类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上的内在统一。...[详细] 时间:2014-09-02 15:00 查看:732次 标签: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是伟大的,谱写了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史上灿烂的篇章。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也是建立战后国际...[详细] 时间:2014-09-02 14:21 查看:804次 标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美英对日本侵华长期采取绥靖政策。“七七”事变爆发时,美英等国认为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但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实际行动抵制了美英的绥靖政策,使远东慕尼黑阴谋破产,同时也促使美英抛弃绥靖政策,转向支持中...[详细] 时间:2014-09-01 08:58 查看:997次 标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战
范长龙指出,要以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着眼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研究这场战争。客观辩证分析历史教训,认识把握民族兴衰、国家存亡、战争胜负的历史规律,认清腐败和落后必然被动挨打、丧权辱国,认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详细] 时间:2014-08-29 14:55 查看:482次 标签:范长龙中国梦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夺取胜利的进程中,地位至关重要,作用举足轻重,贡献非常巨大。中国以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从而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奠定了大国地位,获得了应有的尊严。...[详细] 时间:2014-08-29 13:27 查看:792次 标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主战场中国
邓小平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又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邓小平的领导工作,是求真务实和远见卓识的高度统一。他特别强调领导工作眼界要十分开阔、襟怀要十分开阔。...[详细] 时间:2014-08-29 13:23 查看:308次 标签:邓小平领导风格特征
邓小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是体现这种根本制度的具体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等等,却存在很多的缺陷弊端,如果不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些缺陷弊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也不可能得到正确、有效的保障。...[详细] 时间:2014-08-28 09:56 查看:478次 标签:邓小平制度建设许耀桐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本性毫无警觉和准备,对两国不可避免的战争充满侥幸和幻想。这是甲午惨败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也是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深刻教训,我们应该切实牢记。...[详细] 时间:2014-08-28 09:53 查看:452次 标签:教训甲午战争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诠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识。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社...[详细] 时间:2014-08-27 15:51 查看:559次 标签:邓小平生产力
我们在党内党外要形成这样一种气氛,正如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中说过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详细] 时间:2014-08-27 15:51 查看:1474次 标签:群众毛泽东民主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这三个问题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但都带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国际背景,解决起来难度极大。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和伟大创举,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新路。...[详细] 时间:2014-08-27 09:22 查看:1367次 标签:邓小平勇气智慧政治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无法分开的;历史性、政治性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中西方两大哲学传统有结构性差异,但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其他思想更多、更深地与中国哲学发生契合的。...[详细] 时间:2014-08-26 10:24 查看:2669次 标签: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
姓“社”、姓“资”是涉及改革的性质、方向和目的的原则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对改革的定义,是对改革性质的回答。...[详细] 时间:2014-08-26 10:23 查看:499次 标签:邓小平理论四个错误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千百次实践的磨练,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自觉地克服自身的错误,才逐步走向成熟的。正是通过这种实践和比较,形成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从而获得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详细] 时间:2014-08-26 09:36 查看:262次 标签:梁柱邓小平总结经验
在我们的历史典籍中,往往是英雄人物充当主角,在前台活动,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甲午战争之前和进行之中,清政府并未也绝无可能充分发动民众,这是由清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详细] 时间:2014-08-22 14:39 查看:1984次 标签:甲午战争李慎明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道路的自信,还基于他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科学认识。随着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要检验这条道路的成效、让更多的人树立对这条道路的自信,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发挥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详细] 时间:2014-08-22 12:42 查看:947次 标签:邓小平道路自信
今天,通过党的生活的方式来进行监督最集中的体现形式为“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一项光荣传统,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大法宝,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途径...[详细] 时间:2014-08-21 10:16 查看:806次 标签:邓小平廉政建设反腐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假借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真相之名,对民众具有一定迷惑性和欺骗性,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其颠倒是非判断标准,不仅在社会上造成思想混乱,而且削弱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详细] 时间:2014-08-21 09:46 查看:671次 标签: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