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秦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2)

2、经验的总结

接下来我们从总结经验教训来看,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都是一片废墟,各国都要努力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当时发展基本上就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就是财富的积累。怎样衡量发展什么程度呢?就跟我们前两年一样,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呢?用学术语言来讲,就叫有增长无发展,或者叫负发展,经济增长有了,但没有发展,为什么没有发展呢?社会失业严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陷入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这种发展进行反思。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科普著作,主要是反思人们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使用化学产品、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本书1962年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反对声极多,尤其那种靠牺牲环境发财的人,都说卡逊这个人是疯子,说他无事生非、夸大事实。其实,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发展提出了置疑。到1992年,《寂静的春天》被评为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世界最大的一本书,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为这本书写序言,他称这本书是“影响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影响世界的一个转折点”。

20世纪70年代,西方有一个学术团体叫罗马俱乐部,他们推出了一本书――《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消耗是有限度的,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用问题。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可持续性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又一本划时代的新著作诞生了,这就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里写的《新发展观》,这本书被联合国推向了世界。《新发展观》说,发展除了要考虑经济,考虑社会,还要考虑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能,发展要以人为中心。

当我们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经验教训时,也认识到我们的发展必须要借鉴各国发展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中提升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而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积累。

3、理论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是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理论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否定,也不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否定,而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有过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过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把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一个体系完整地提了出来。其次在实践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过去发展的完全否定,并不是说今天的发展、以后的发展是科学的,以往的发展都不是科学的。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是什么呢?《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下称《读本》)给出了三点定位,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解决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应该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啊?这要等十七大,而且还要扩容。扩容指什么?就是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发展成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开放、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这才能提升到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强国富民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有邓小平理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科学发展观阶段,以后还会有别的理论。我们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有多长,我们的理论就应该有多长,邓小平理论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不过是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意味着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没有失误、没有偏差,也并不是说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出现了,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新的办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候,主要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发展的一种新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可以上升到我们党的指导理念这个层面上,这就变成了一种执政的理念,我们执政过程中,就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那么这种思想理念把它变成一种思想理论,它就会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理念变成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就是我们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的一种基本依据,它就成为各种指导方针了。“科学发展观”这五个字,我们要从整个内容体系上去把握。怎么去理解“科学”?科学是立足于现实,考虑我们怎么去发展的问题,就是从现实得出的经验,得出的新认识,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正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呢?一个核心三个基本要求,基本上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

《读本》上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怎么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呢?我想就从这几个角度去说就行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者统一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就是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来看,发展就是一个主题,因为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导致中国社会出现那么多问题,给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两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新中国的建立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强国了,让老百姓富起来。我们这么来理解发展,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切理论的构建和发展,都要围绕这么一个主题去考虑,偏离了这个主题,就肯定不行。中国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人说东,有人道西,其实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完整地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们的社会生产(包括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比较落后。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就靠发展。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常说以人为本,讲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讲科学发展观也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执政的新理念,怎么去理解这个以人为本呢?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要维护整体利益,我们讲的人,是人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各阶层的成员,这是一个整体。但要是只讲这一点,那就没有新意了,以人为本还要强调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为什么要强调个体的合法权益?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发展太注重整体了,对个人的权利保护不够,有所忽视。

比如,现在上访事件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都是怎么引起来的呢?其实都是一些利益矛盾,这些利益问题来自于城市拆迁、农村征地、企业改制等方方面面。虽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企业改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但在拆迁、征地、改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伤害个人利益的事件,地征了,该补偿的没补偿;人家还没搬,就把房子给拆了;企业为了减员增效,把工人一下子都推出去,啥都不管了。在“整体”的名义下,对很多个人权益造成了伤害。现在强调以人为本,我们一方面要维护整体利益,同时要强化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我们的一切经济发展都要考虑整体和个体。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指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全面发展。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现在我看到网上好多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质疑者认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时是针对阶级斗争讲的,现在是不是应该放弃这个中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为什么?基本路线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我们党几次强调、文件上强调、邓小平也强调,要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能动摇;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也感觉到,经济发展搞不起来,经济建设搞不好,其他建设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所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去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讲现代化是“富强文明民主”三位一体,自从胡锦涛总书记讲了构建和谐社会以后,现在已经明确提出,对现代化的理解由三位一体变成四位一体,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加和谐,那么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谐社会怎么去定位?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命题,有人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怎么弄成和谐社会了?十六大以后,很多地方的标语是“建设一个小康村、小康镇、小康县”,后来都换上了“建设一个和谐村、和谐镇、和谐县”。有人说这换的不好,有人说换的有道理。六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和谐社会,六中全会可能从两个方面讲,先从大的方面讲,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重要原则。从小的方面讲,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和谐社会,更多的是从小社会这个角度来讲的。

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20年,和谐社会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为和谐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现代化基本实现以后,是不是和谐就可以放弃了?当然不是,我们肯定还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和谐的追求是执政党永恒的追求,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追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不同的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必须把握一点,就是讲和谐并不是说社会没有矛盾,天下太平。有人说,你看社会上这些问题,到处都是闹事的,到处都是上访的,还讲什么和谐,这都是矛盾。其实和谐就是在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且解决问题、解决矛盾要贯彻以人为本,从为人着想、为人服务、为人谋福利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说和谐了没有矛盾,社会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矛盾。

协调发展不是说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还得有重点的发展,所以协调发展并不是齐步走,也不可能齐步走。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更加注重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现在人口的57%还是农民,农村要没有全面的小康,哪来中国的小康?农村没有和谐,哪来中国的和谐呢?农村没有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从何而来?所以,当年,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因为按照我们党早期的理论,我们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复出以后,到日本美国法国走了一圈,他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现代化,他说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实现不了现代化,就把目标改成,到20世纪末的时候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觉得叫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对,别的不说,工业化社会要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下,光这个标准,20世纪末咱们就达不到。于是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然后又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跟实现工业化联在一起,2020年我们基本实现工业化,再剩30年实现现代化,其实对比西方现代化所用的时间,我们的发展速度真的很快,不是一般的快。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能光顾眼前,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后代子孙的那些事不能再干了。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基本要求。从《读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教育等内容。这每一个题目下面都讲了很多内容,抓住核心、本质要求,就抓住了纲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