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儒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和而不同。和是有差异性的统一。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这个和字就是讲大家不一样,但是大家又能够在一块共同生存,这叫和谐。百家争鸣或者百花齐放,就是一百种花,不是同一种花的一百朵。和而不同,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
我们知道,儒家非常关心民生问题,就提出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理想。孟子说什么样是小康?小康就是平时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解决温饱。儒家讲所有的老百姓包括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都能够解决温饱。这是儒家小康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如果发生很不好的灾害,大家没有一个人饿死。第三个条件,人要是活到70岁以上的话,经常有肉吃。儒家基本上就按照这种水平来治国,不希望人们很富,但是大家都能解决温饱问题。
这里我给大家讲圣人。中国历史上,圣人总共有三种,最早的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后来就是有道德的人。但是孔子的圣人跟他们不一样,孔子的圣人就是说一个人不仅有很高的智慧,而且有很好的道德,同时这个人还要让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泽,这才叫做圣人。所以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没有做过让老百姓受到恩泽的事情。一定要让天下老百姓或者很多的老百姓受到恩泽的这个人才叫圣人。孔子为什么要去周游列国,他在寻找这个机会,要让天下老百姓受到他的恩泽。有两种办法最好,一种就是从政,一种就是搞教育,所以孔子一方面搞教育,一方面要从政。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讲“学而优则仕”。精英们学好了统统都去当官去,为什么?这样子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受到你的恩泽,这才叫真精英。
所以中国古代,所有的男人,只要有机会,一定都是要去走仕途的。走上仕途的人瞧不起科技、文化这些发明,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雕虫小技,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科技、文学那些发明都是落魄文人做出来的,没有很好仕途的人就去搞那些东西,真正有仕途的人就不再搞那些东西。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就是到宋明理学的时候,他们排斥了孔子的思想,欣赏孟子的思想,他们就不再追求当官,有官我也不去当。因为他认为当官很难保持很好的道德品节,再说当官也不容易,所以不太在乎当官不当官。但是孔子很明确,一定要当官,不当官的话你就不能为社会做贡献。
在历史上有好多人非常忠诚于孔子的这个思想,其中陶渊明就是一个。我经过很多的研究,发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假的,其实,陶渊明是嫌五斗米太少了,不值得为它折腰,要是五百斗米的话,他就折腰了。陶渊明觉得这个位置没有前途,而且老要去巴结别人,所以他不干。如果这个位置很高的话,陶渊明是非常乐此不疲的。陶渊明的祖先、曾祖父曾经位居三公。三公那是国家级的,你想陶渊明混到那个时候才混了一个小官,他心里一比起来的话,就有点一代不如一代那种感觉。我觉得他一个方面是不好意思,第二个方面当时朝中也没有人欣赏他,他已经越来越没有前途了。所以他在一怒之下不做官,不做官以后又开始后悔了。陶渊明辞官以后,他就发现这一辈子完了,所以就写了好多诗文。诗文当中讲到他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半夜坐起来,想我这辈子怎么办。所以你别看陶渊明表面上很潇洒,实际上他是外道内儒,典型的孔子弟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