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改革开放30年(3)

摘要:改革开放3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召开,这是以“破”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四大之后,确立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立”的阶段。我们既和西方的国家不一样,又和传统的社会主义不一样,这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市场经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是自由流动的。

我们再看我国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现在有50多种产品占据了世界第一位,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在世界所有的工业产业,中国基本上都有。中国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工业国,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变成一个强国。前30年我们解决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刚开始,我们基本上没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现在我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而且电视机的普及率也很高,电冰箱、洗衣机也都是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几乎从零开始变成了产量世界第一,计算机、航空航天产业等也都发展迅速。

我们现在的产业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从有到优”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经常会讲,我们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但不是一个钢铁生产强国;我们是一个传播生产大国,但不是一个传播生产强国;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口很多,但相对来讲人的素质还跟不上现代化的需要,还得提高人的素质,而且要加速提高,否则就会容易出问题。

第三,从变化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0年。

我认为这30年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谈。现在中央强调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这五大建设都有新的提法,我就从这五大建设来谈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是经济建设。首先,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这是第一个非常直接的变化。唐山地震和今年汶川大地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综合国力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民众财富的增加,这次很多私人、私企捐助的数额很大,甚至达到上亿元,过去唐山地震时就不可能有这样规模的捐助。由于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藏富于民,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老百姓的实力也在增加,所以老百姓才能够拿出来这么多钱来支援国家建设,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其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这一点我不想多说了,相信大家看得都很清楚。

再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的话,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特色。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最大的特色,这和传统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念不一样。传统马克思主义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我们既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又和传统社会主义不一样,这是中国最大的特色。而且现在让人高兴的是我们这个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是成功的,不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世界上都在谈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中国这条路子总的来讲走得比较好。苏联、东欧也搞过改革,结果苏联变成了俄罗斯,直到今天俄罗斯也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前不久我看到美国一个专家写文章说,俄罗斯现在是非常危险的,它主要靠两个方面来维持,一是强人政治,靠普京的个人威信来凝聚全国,二是靠能源、原材料收入来支撑国家发展。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存在的话,俄罗斯是非常危险的,最重要的危险就是它没有一个体制,靠的是人治。小平同志讲,人治是很危险的,一旦这个人不存在了,一旦不再具有这样一个有威望的人,或者一旦这个有威望的人胡作非为了,那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我们国家现在就可以保证不再完全靠人,有一套基本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套法律体系,就能保证即使某个领导人能力差一点,这个国家总的状况也不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最后,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现在我国在利用两个资源、两种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标志性事件就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们过去跟西方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斯大林那套老死不相往来的模式,当时斯大林讲,世界上有两个体系,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一个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对立的,谁跟谁都不往来。实际上,一个国家只要打算跟世界交流,就必须接受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就是整个世界的市场是资本主义支配的,具体来说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支配的。所以,要开放就得接受国际惯例。国际惯例并不是天生的,并不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形成的一个惯例,它是经由发达国家形成的。加入WTO谈判的时候,我们艰难地思索,怎么样在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接受那些国际惯例,使我们的利益损失达到最小。最后我们想通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进去以后就有席位了,就有发言权了,我们可以在进去以后再慢慢改变一些游戏规则。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就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国人由加入者变成了挑战者。中国从过去完全拒绝利用世界市场到利用世界市场,从利用世界市场到能够对世界市场施加影响、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最早叫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想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现在文化建设是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最近国学很热,很多国学大师都出去讲课,这实际上就是重新塑造新的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仁义礼智信”摆到书面上就是文化,具体到生活中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再回到过去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塑造中国新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个方式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现在中央强调对宗教、民俗、传统节日的认识,这些变化最终形成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文化。

要创造性地发展建立中国文化,这种中国文化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国外的文明,同时又对世界有说服力。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文化不被人认可,一个民族都可能失去自信。比如,五四运动之后,就有人提出来取消方块字。这些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因为中国人写方块字,而不是像英文那样的字母,于是就有人发明出一套字母,打算替代方块字。

三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最突出的就是民主法制建设。相对来讲,尤其是法制建设,在我们国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法制建设最核心的就是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和认可。比如说,居民有迁徙的自由,可以从农村到城市,也可以从城市到农村。居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而且可以用这种财产获得收入。十五大就强调财产权利不可侵犯。法国《人权宣言》讲的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在中国所有的财产权利都不可侵犯,公有财产、私有财产都不可侵犯。十六大强调财产收入是合法的,强调要素分配的合法性。经济发展,一要靠劳动创造,二要靠财产去积累,缺一个经济都发展不起来,这两条对于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强调财产收入的权利非常重要。十七大强调了两条,一是积极鼓励和保护人们的财产性收入,二是鼓励大家去创业。

十五大强调财产的权利,十六大强调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十七大强调可以把个人财产作为资源在市场中竞争、保值、增值。股份制根本的含义就在这个地方,把收入变成投资、财产,然后用投资、财产去获得更高的收入。中央的政策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发展经济,积极因素按照性质来分,主要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第一,调动劳动的积极性,也就是人的能力的积极性,获得劳动性收入。有什么本事就用什么本事。第二,调动人所能够控制资源的积极性。一套房子、100万现金、某些信息,这些都是资源,它们可以变成财产性的资源,你可以把它们调动起来去创造新的收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股份制改造强调了对财产权利的确认和对财产收入的追求。这套东西说到底,最重要的是靠法律来保护的,所以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我认为在中国来讲,法制在经济领域最大的一个进步就在于它充分保护人们的权利,而这些权利中最核心的就是财产权。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