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欢腾,很多人都自发地走到天安门,走到北京的大街上去欢呼、去庆祝。之后,中央的所有领导人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何振梁是我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功臣,他曾经做过国际奥委会的副主席,从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他又担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的主席。何振梁在中国两次申奥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在国际奥委会的影响,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一个沟通渠道。申奥成功后,何振梁很激动,他说,我这一生没有任何遗憾了。
大家知道,1979年,我们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在国际奥委会又有了合法席位。我们就准备参加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但最终中国没有参加,为什么没有参加呢?因为当时前苏联派兵侵略阿富汗,很多国家抵制,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都抵制这届奥运会。本来我国的选手都摩拳擦掌,准备去参加这届奥运会,后来中国也放弃了,也抵制了这届奥运会。
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又一次举办奥运会,这已经是第23届了。从历史上看,我觉得中国和洛杉矶也有一种剪不断的联系。我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派一个5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仍然是在洛杉矶。在第一天比赛,第一个项目中,中国选手许海峰就用一枪实现了我国历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尽管在1908年的时候,没有人提中国什么时候拿一块金牌,但事实上,中国人一直梦想拿到一块金牌。由于前苏联很多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拿了15块金牌,总成绩名列世界第四。
23届奥运会之后,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大舞台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从国际奥委会来讲,不排金牌名次,但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在金牌数量上一直有竞争。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一次世界各国参加的盛会。在这一次奥运会上,我们的成绩不太理想,金牌数排第十一位。国人很不满意。体育界也在反思,为什么这届奥运会成绩一落千丈,有人还写了具有批判性的报告文学叫《兵败汉城》,当时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一直非常稳定。在这个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金牌成绩一直往前跨越,有人说是跨越式的发展,有人说是历史性的突破。在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成为第四金牌大国。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也是第四。到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一跃成为世界第三金牌大国。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运动员的表现又一次让国人惊讶,从金牌数量上看,我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竞技体育大国。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可能都希望,中国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实现这个百年梦想,在成绩上也能再有所突破。在去年的两会上王蒙有一个发言,我觉得王蒙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说,现在奥运金牌对中国的意义到底是不是还像最初那样重要?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了,我们有没有必要非得在自己家门口再表现一回,拿奥运金牌总数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史的古国,应该有大国的风范,我们作为东道主,在赛场上要给各个国家的选手都鼓掌,激励各国选手都能拿好成绩,这是我们东道主应该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范。
奥林匹克的魅力所在
奥林匹克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世界各国这样去追求,这样参与其中,来享受它的快乐呢?现在大家经常说奥运会,又说奥林匹克运动,那么这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没有不同?我想是有不同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一种国际社会运动。这个运动里面,包括很多的内容,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中四年一度的高潮性的活动。除此之外,奥林匹克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像大众体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文化活动等。奥林匹克的魅力,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世界的一种庆典活动。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们在七年的筹办过程中,北京人民和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项活动。在2008年8月8号那一天,它就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庆典活动,奥运会期间不但有300多万的观众直接到现场来观看奥运比赛,全世界还有大约40亿人要通过电视、媒体来观看这届盛会。
第二,奥运会上有非常多激动人心的竞赛项目。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小项能够达到302项。有比力量的、比速度的、比耐力的、比高度的,有集体项目、有个人项目,有水中项目、有空中项目、有陆上项目,都是激动人心的,它们在对抗性、竞争性、艺术性等方面都让人叹为观止。另外,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也吸引人们更加关注。
第三,每一届奥运会在举办地都要修建非常恢宏的比赛场馆,而且这些比赛场馆都成为举办城市亮丽的风景线。这次北京奥运会有37个场馆,其中31个在北京市,还有6个场馆在秦皇岛、天津、沈阳、上海、香港等。所有这些场馆设施的规模都不一样,每一个承办城市的设计风格都不一样。
随着现在奥运会的膨胀,场馆设施的规模越来越大,每一届奥运会都把场馆设施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在历史上,有些国家因为过分追求场馆设施的豪华、大型,让世界顶端设计师来设计,也走入了误区,比如说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大家知道,1976年的时候,加拿大人口才2000多万,当时的加拿大政府想把这届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他们请了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设计了所有的场馆。修建场馆的时候,加拿大政府借了很多外债。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发现这些场馆修得太宏大了,而加拿大本身人口很少,很多场馆利用不起来,这就使那些场馆每年的维修、管理要耗费大量资金。加拿大政府背的那些巨额外债,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才把修建大型场馆的钱还完。所以,现在各个国家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对场馆设施虽然也重视设计和规模,但也都会考虑奥运会后再利用的问题。我们北京就注意把场馆修到各个区、各个学校,为了今后让学生、市民来长期利用。
第四,奥林匹克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现在每一届奥运会都把开幕式作为一场重头戏。曾经有个外国记者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运会的开幕式已经变得比奥运会比赛更重要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从举办国展示其民族文化、展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的角度看,开幕式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因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都已经给限定好了,比赛规定是什么样的,比赛场地是什么样的,比赛组织模式是什么样的,举办国去创新的空间极其有限。但在开幕式的具体细节上,各个国家可以创新,可以把最能够体现文化特质的东西给表现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开幕式、闭幕式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最近的这两届即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都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开幕式,把一个国家多少年来的文化积淀展现得淋漓尽致。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希腊人把爱琴海文化演绎得非常壮观、非常成功。尽管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国际奥委会以及很多国家对希腊政府置疑,因为他们的场馆建设太慢,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开奥运会,很多工程还没有完工。以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再不行的话,这届奥运会要给别人办了。但最后,希腊人用一台非常精美的开幕式表演把做得不足的地方,基本上一笔勾销了。
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是大戏,也是重头戏,现在奥组委、北京市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台大戏的设计,我们的设计者是张艺谋、陈维亚、张继刚这三个人的强强联合。张艺谋就不用介绍了,陈维亚是导演了《千手观音》的导演,张继刚是很多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导演,像在南京举行的十运会的开幕式就是由他指导的。
除了开闭幕式这些文化活动之外,奥林匹克还有其他一些艺术活动。奥运会在1912到1948年间,不仅是比赛竞技体育,还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也设比赛项目,后来为什么把这些比赛给取消了呢?就是因为这些形式的比赛和体育放在一起的时候,评判标准太难把握了。尽管这些比赛形式取消了,但国际奥委会宪章里面规定,哪一个国家获得举办权以后,在七年的准备过程中,都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所以北京这七年来一直在举办一些跟奥运会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除此之外,奥林匹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叫奥林匹克青年营。这个奥林匹克青年营主要针对各个国家的一些优秀青年,不只是在体育方面优秀,还有在其他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年,在奥运会举办前,从各个国家选派到举办城市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各个国家的青年人相互之间加深交流,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这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此外,奥林匹克的魅力还在于拥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内容体系,以及组织体系,还有活动内容体系。各国为什么会要追求奥林匹克?因为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些活动,还代表着非常高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基础之上的。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奥林匹克主义,主要是促进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世界的和谐发展。二是奥林匹克宗旨,就是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相互了解,并以此来教育青年。三是奥林匹克精神,四是奥林匹克格言。在这儿,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在有些传媒对奥林匹克不太了解,在宣传的时候把很多问题闹混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格言虽然都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两个是不一样的。奥林匹克精神主要指的是相互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现在媒体上一提奥林匹克精神就写“更快更高更强”,这跟奥林匹克思想体系里的界定是不吻合的。
我这里有一张画,人们可能不熟悉画中的这两个人,但这两个人的友谊是奥林匹克精神非常典型的体现。这两个人是谁呢?白人叫鲁朗茨,是德国运动员,他旁边是美国运动员,叫比蒙。这两个运动员在跳远方面都是天才,跳远成绩不相上下,都是八米多。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时候,他们两个是赛场上的竞争对手。在这次比赛中,他们俩谁都想拿冠军。当时,鲁朗茨一跳就跳出了自己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比蒙前两次都犯规了,预赛三次犯规就没有机会了。这个时候,比蒙非常着急,如果第三次再踩不准步点,他可能就与这届奥运会冠军无缘了。正在他着急的时候,鲁朗茨跑过去,非常亲切地对他说,你不要着急,我来给你看步点。鲁朗茨把步点给他看完以后,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在跳远的步点中。这个时候,比蒙就比较有信心了。其实,当时比蒙心里也有疑虑,鲁郎茨毕竟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万一他不给好好看,那就倒霉了,但他看到鲁朗茨非常真诚的表情,就按照鲁朗茨给他看的步点一跳就跳出了八米九零,打破了世界纪录,迄今为止应该还是世界记录。而鲁朗茨自己连前三都没有进去。当时在看台上的德国总理非常生气,一甩袖就走了,本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块金牌应该是鲁朗茨拿到的,没想到他去给对手帮忙,金牌就这样被美国运动员拿走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比赛中,尽管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但是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仅是拿冠军、夺金牌,赛场也是一个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场合。
在思想体系里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奥林匹克格言。对这一点大家都很熟悉了:“Faster、Higher and Stronger”,这句格言在今天媒体上宣传得比较多。一般的宣传都说这是顾拜旦最早提出的。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很多奥林匹克思想和精神跟顾拜旦有关系。“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实际上不是顾拜旦提出来的,是当时一位名叫亨利·迪东的修道院院长提出的,他是顾拜旦的好朋友。他在激励修道院院士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更快更高更强,顾拜旦在一旁听到了,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就用到奥林匹克里,鼓励参赛选手去竞争,后来他把这句话移植到奥林匹克运动里面,就变成今天奥林匹克思想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四个方面的含义可以留待今后慢慢深入地去了解,今天让大家了解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奥林匹克思想、目标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去争金牌,不仅仅是体育比赛,它是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其实,奥林匹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载体,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是工具,它们融为一体。首先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是这个社会构成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人都不和谐,怎么可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呢?人和谐了,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社区和谐;社区和谐了,城市和谐;城市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我觉得人和谐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
关于奥林匹克的组织结构,我觉得大家不用了解那么细,只要知道奥林匹克这种活动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上这么普及,这项工作用什么方法来开展就行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