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考虑创造符合中国特点的城乡发展模式,包括布局、规划、交通系统、超低能耗建筑,公共服务系统等等。前一段我们希望大家赶紧加强结构调整,现在看来,哪些地方结构调整走在前头,现在日子好过。前一段还在大搞高耗能,现在盖的厂子马上就要停产,这个非常难过。
这个是2008年世界银行发表发展报告,看这个结构,世界平均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结构,和世界人均GDP,现在是七千多,包括用购买力平价调整了以后,是一万,低收入,中等收入。大家可以看中国,最后这一行,不管在哪个收入里头,我们现在的收入比例是最高的,服务业比例最低。比我们收入高的,比我们收入低的,都不好比。 按照这些国家来比,和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比,和那些富裕国家比,我们想从2千美元到4万美元左右。因为1980年的时候,当时发达国家大约是两万,现在人家都涨到四万左右了。经过23年,他们也涨了,我们当时两百,现在两千了,我们跑得快一点,但是还有十倍的差距。十倍差距靠什么产业搞上去?看样子,完全靠第二产业太困难了。为什么?出口拉动型经济导致二产是过大的,单纯加工型、来料加工型多。这些问题上,产业里头没有上游研发、下游物流和商业服务,我们就是个加工厂,这个占用上游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和大量的基础设施。而且我们的能源大约有20%(甚至有人说40%)是替出口加工服务的,但是,由于你是来料加工,是别人设计,你的两头在外,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也在外,所以我们这个产值、附加值就上不去。这个现在在一些沿海加工省市很明显,他连盖新工厂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再增加GDP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不搞产业结构的话,很难继续再往上发展。
我们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无论如何要节能优先,必须长期坚持,十一五期间,实现20%能源目标,不但要做到,更要有科学发展的本事。这不但是我们能源本身平衡的需要,而且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资源制约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需要。不但咱们十一五要实现节能20%的目标,十二五以后还是要坚持制订和切实实现这种定量型的目标。当然是不是20%,咱们可以讨论。
开创资源节约型环境消费方式。我们感到中国社会选择比个人选择行为更重要,咱们现在一说节能,老说随手管关灯这种东西,实际上来讲,整个社会是怎么一个结构,非常关键。比如说公共汽车不好,人人都挤到小汽车上去,结果小汽车走不动,公共汽车也走不动。但是倒过来讲,这时候小汽车还是比公共汽车稍微舒服点。我们把公共交通搞出来,使小汽车的成本相对来讲很高,大家才会选择坐公交。北京市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还有很多问题,有人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整个系统怎么样,不是一个个人可以决定的,那是社会决定的,社会决定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在住房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一些政策选择方面,社会起的作用比个人起的作用大得多。
同时,要促进节能的市场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不能完全自己解决社会节约问题,富人有钱怎么都行,穷人怎么都不行。我们又不是这么一个社会,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政府介入的方式,来管好能源资源的问题。但是倒过来讲,光靠行政命令也不行,要把它变成经济行为,所以在价格、税收、财税体制方面要做规定。我们对能源价格问题从来都是推动要搞原油税,要合理化,就是因为太便宜了,咱们净想补贴了。我举一个例子,北京是愿意搞出租汽车,历来补贴,出租汽车说简单的,比你自己开车还贵。出租汽车如果作为一种常态的交通工具,这是一个最浪费的东西,就是应急,有点急事,偶尔上个机场。但是你要是天天上班都打车,那还不如开车。所以我们这个交通,实际上不应该补贴出租汽车,10-20%的人打车,就让它贵点,这些政策实际上很起作用的。我们的工业和主要耗能产品目标,希望能够在2020年左右,中国的多数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我们工业设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为中国这么一个状况,后发的工业化又是人多又是资源少,你肯定要比别人强才行。迄今为止,我们的工业是在赶超,赶追别人的先进水平,以后你就必须比现在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更高一些,必须提出这个目标来做。
咱们的节能目标完成状态现在是这样的,今年应该在5%以上,明后年实现6%的目标,十一五的目标大约可以完成20%左右。现在很多省市还了帐了,北京市全国排在第一。但是从十二五开始,我觉得北京市的节能面临很大的挑战,首钢搬家化学企业都撵出去,也就没什么余地了。所以,我们北京市可能以后在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这些方面要更加下工夫。第二,在产业方面,可能更得进一步引进高效低耗的产业,这个压力还是蛮大的。
现在来讲,我们觉得能源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机遇,因为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中国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因为太缺了,所以有什么用什么,就是煤电先上,其他的来不及。现在的整个能源形势可能出现一点宽松,我们希望不要出现1996年1997年的状态。但是从高耗能和各地工厂加工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能源形势有可能出现比较疲软的局面。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利用这个阶段,赶紧把一些基础设施的东西、把能源结构调整的问题趁机弄一弄,真正要火烧眉头了,你也来不及。实际上来讲,对于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限制过高,全国来讲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要觉得,能源一不短缺了,很多地方开始要拉动。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特点,高耗能没有市场,你过去让他关停,他不关,现在他自己就关了。所以我们要鼓励新的投资热点,像轨道交通、天然气、环保、节能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这些问题可以趁这个机会大发展。优质能源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北京是西电东输,靠外头了,但是现在来讲,北京周围外送的电力里头,适当地发展核电我觉得还是可取的,包括北京的一些能源公司,应该尽快考虑,搞多少风电都不如搞一个核电。当然风电也可以搞。天然气也是中国今后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看,当然北京市这两年天然气发展很快,而且也受到了资源的限制,但是中国的天然气在今后的十年里头是一个大发展期。从现在天然气勘探资源情况来看,中国天然气有可能翻两番,至少翻一番半。所以天然气还是大有可为。包括进口天然气,西气东输里头,马上300亿方就过来了。我想,北京在天然气供应这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部署。当然北京市也在搞天然气规划,天然气这方面慢慢可能要从完全的民用逐渐进入工业领域。北京市我觉得应该进一步下决心,从近郊区四五环之间的烧煤锅炉尽快推广替代,因为有气可以替代了,我们这个方面还要推动。
还要发展水电,这和市里关系不太大。全国从理论来讲,不要跟着别人的舆论走。三峡建设的时候,移民的问题,当时一个人一万块钱,就觉得太贵了,因为当时有一百万人,一百万人那就100亿。那在80年代末是大钱,还没干活一年先花一百亿。现在移民已经要到20万块钱一个人了。为什么移民难?20万块钱也不怕,因为水电这个东西还是赚钱的,就怕找后帐,我们现在移民有的时候想一次性给钱,给完钱以后,人家走了,一开始拿着两千块钱,高高兴兴就搬了。后来的拿一万块钱,那两千块钱回来找,他不干了,现在拿了一万块钱也回来找了,所以这种一次性给钱可能不行。而且我们曾经还说,我们不但安置你,还给你盖一个工厂。盖了工厂行,问题是那个工厂谁来经营?过两天,那个工厂倒闭了,移民又回去了,所以有很多体制性的问题。
生态问题也是要解决。当然保护这几条河也可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一个差一点的。所以中国的水电不要跟着国外的舆论瞎走,我们感到是这么一个情况。还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的能源,除了水电以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还是有条件,现在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是可再生资源真正要大规模上的时候,要防止一窝蜂,要防止不管经济规律的现象。真正要大规模上的时候,要解决很多具体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问题。所以我们大规模发展的话,要对技术经济社会做进一步的评估。积极推动,但是也不要盲目。比如像太阳能,现在大家都在报道,说中国成了太阳能硅片制造厂商,我们现在98.5%的硅片都出口了。但是实际上太阳能的光电池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有人算过,太阳能搞得好,全寿命产生的能量是可以比它在制造过程中投入的能量大5—10倍,但是我们现在是98.5%出口,我们是投入了10%-20%的能量,而且还有很多污染问题。所以很多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
我想把中国目前的能源状态、世界能源状态和我们碰到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跟大家做了一个汇报,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能源研究所所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