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及对策(4)

核心提示:不能完全按照美国的指挥棒转。尤其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应当扩大我国的发言权。再也不排除在美元贬值情况下,人民币也贬值的可能。我们的策略是冷静观察、谨慎出手,扩大话语权和对规则的制定权。目前我国有50%的科技人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发达国家75%以上在企业,必须鼓励绝大多数数理工科的大学生到企业去。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这两年很少有人在讲国有企业改革了。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还会继续推进下去:首先,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所谓深层次的矛盾,说到底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政治体制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这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规律要求。第二个是国有企业民营化问题。中国必须要坚持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或者是混合经济为主体这样一种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在竞争性领域收缩国有独资经济的战线,但是不等于放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民营经济要想全面替代国有经济,至少在现阶段还没有这样一种能力。

其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继续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不能拆分了事。尤其是自然性垄断,需要形成一个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有相对垄断,有规模经济,又要有一定的竞争。实际上,往往在西方国家带有垄断性的行业,需要国家授权、国家规范、国家单独立法来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

第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改革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在坚持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的多元化。

第四,对现有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这样一种体制还需要完善。目前国资委的确结束了国有资产管理五龙治水的局面,但是现在国资委确确实实是婆婆加老板。它虽然不是政府的成员单位,但是实际上相当于一级政府。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委托代理人,不是真正的老板。所以这种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经过五年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和西方国有企业的比重完全不一样,摊子非常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国资委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资委本身的职能。

第五,规范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个我不展开讲,几天前闭幕的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一个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法律。

第六,规范国有控股管理层的薪酬。国资委所属的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机构。国资委所属的大企业老总的平均工资薪酬,2006年底大概是70万,当然那些金融机构更高了。现在,国资委有一个薪酬局、业绩考核局,到底怎么来定薪酬呢?第一,薪酬必须和推动的资本量相适应。管理一百亿资产和管理一个亿资产的企业老总的工资一样,这是不合理的。第二,必须要和当年的经营绩效挂钩。基薪应定得比较低一些,业绩工资、绩效挂钩那一块浮动的比重要高一些。第三,必须和企业发展的后劲相联系。这是目前最缺少的。什么叫企业发展后劲?如果把现有选题都进行生产,充分利用,或者不进行更新改造,那么,企业就没有发展核心。但是如何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又与现在的国有企业老总任期相对较短相矛盾。第四,同行业的参照水平。同一行业,有一个平均利润,薪酬得差不多。另外,还要考虑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来规范国有企业和国有控制管理层的薪酬。

 

创新问题

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一直强调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自主创新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原始创新,第二是集体性创新,第三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第一是投入的差距。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创新性国家,首先衡量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我国这些年研发投入增长很快,但只占GDP的1.5%左右。第二,对于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我国在50%以上,美国在5%以下。第三,技术成就指数。这是联合国工业开发署定的一个指标,就是技术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73%以上的增长是靠技术进步引起的,日本70%是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国只占37.4%。

所以,创新体系不能光是国家的,它是包括院所、也包括企业研发机构的综合,全覆盖的体系。企业必须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起草“十七大报告”的时候,有一些科研院所提出异议,认为中国创新的主体当然是研究所。但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而不是指科学发展型的创新。创新有两类。第一,自然科学家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的存在形式和它的运动方式,这叫发现。比如说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存在形式,为后来造原子弹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能要求居里夫人去造原子弹。第二,技术发明的创新,必须要有动手能力的工程师去实施。企业成为主体,第一有动力,有压力;第二有工具,能够工程化。把产学研三条要素整合起来,科学院所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技术创新放在科研院所。

由于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企业,因此国有大企业必须发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需要一个途径,我把这种途径归纳为“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企业为主、社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政府支持”。所谓需求牵引,就是企业到底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可能是公益问题,也可能是社会问题,也可能是材料问题。最终,企业通过一个工程把人组织起来,不是发表论文牵引,是要解决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开发。比如说神五、神六、神七,或者是中国航天事业做得成功,它是靠需求牵引的、引导的。

同时,由于技术创新有风险,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税收抵扣,尤其是那种上游采购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支出。没有太多原材料采购,企业很难抵扣增值税。所以由于研究技术创新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来支持。

另外,要处理好引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国现阶段应当是坚持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创新重点。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明显,如果完全寄托在原始创新,那是一个很慢的过程。神舟七号的成功,很多技术也是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去年动车组通车以后,有人挖苦中国高速铁路CRH(中国高速铁路的英文缩写)不是中国的和谐号而是中国的耻辱号(耻辱号的首字母也是CRH)。我认为,知耻而后勇,没有引进,就搞不出这种动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第一步先做出200公里或者250公里的这种准高速动车。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然后自己开始造将来达到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国家发改委在高速铁路引进技术的方针上,叫捆绑生产,捆绑合作生产,技术转让。捆绑生产的前提必须要转让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我们的技术将来可能比德国的西门子技术还要先进一些。如果说我们再花12年的时间,到2020年把发达国家现有的成熟技术都能够消化吸收掌握,我们与发达国家整个技术差距就会明显缩小。而恰恰这12年世界技术进步又处在一种相对缓慢的过程中,到那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技术基础将有另外一种状况。

创新需要解决体制和机制以及人的精神问题。第一,创新型国家必须要形成一种平均利润的机制,抑制投机资本。香港的产业结构为什么升级升不上去,就是香港的大老板有的是钱,但是哪一个香港的老板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有所作为?没有。他们不愿意去冒这个不确定的风险。因此,香港企业在内地的资本更多的是集中在房地产。因为房地产的利润非常高。所以要建设创新性国家,必须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机制,尤其要抑制投机资本。第二,必须要解决科技人才向企业集中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所占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人才只有50%多一点,还有将近50%是在大专院校、科学院所,而发达国家75%以上是在企业。所以,必须要鼓励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大学生到企业去。第三,需要解决体制问题。事业单位还没有市场化,享受的是公务员的保障,而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化的,这不利于科技人员向企业倾斜,向企业集中。

最后,关于树立创新精神问题。为什么美国能创新不断?除了他的移民政策以外,美国还不断地在宏观战略上寻找对手和敌人。在冷战时期他以前苏联为对手,通过军备竞赛来推动的科学技术进步。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冷战也结束了,没有和美国为敌的强大的对手了,但是美国仍然在寻找敌人,仍然在寻找对手。他把中国当作他的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所以,创新必须不断寻找对手,必须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感、差距感、危机感,才有可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这两个小时,我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供各位参考!谢谢!

(报告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