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巴马的外交议程中,现在看起来会在以上六个方面有所侧重。当然,如果再加一条的话,就是突发事件,会不会再来一个类似9·11的事件使整个议程发生变化?还需要观察。
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外交格局的影响
首先,可以很明确做出一个判断就是,中美关系不是奥巴马关注的重点,所以,不用太担心奥巴马上台就会把矛头对向中国,我觉得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第一,在奥巴马的大选中,中国就不是一个问题。今年是中美建交30年,我们说中美关系历来有个所谓的大周期规律。往年美国总统大选,只要换党,中美关系总要出事。1980年民主党换党,从卡特换到里根,就弄了一些事。里根到老布什是一党,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1992年大选,从老布什换成克林顿又是一个换党,又是很多的问题,比如每年都要最惠国待遇的审查,人权问题,还有不扩散问题等等,直到1997、1998年才稳定下来了。2000年小布什上台时,也有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中美关系很不稳定,布什说中国不是战略伙伴,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执政百天的时候,接受电视采访说,美国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这是很出格的明显鼓励台独的话。还有2004年的4月1号南海撞机事件。政党的更替执政,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些因素影响到中美关系。
但2008年的大选,在辩论过程中间,中国就不是一个话题,没有人提中国。说到中国,双方说的话基本一样,说中美关系很重要,中国是美国未来很重要的伙伴,要重视中美关系。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中美关系,逐渐在美国国内政治中达成一种共识,政党的更替就不会影响中美关系。
虽说中美关系不是关注的重点,但还是能看出来,奥巴马对中美关系显得还是有所思考的。这表现在奥巴马的执行团队,尤其在对华政策方面的一批顾问上。现在,国内有很多媒体在关注这些,其实说起来还有点早。因为第二层级的官员还没有任命。目前,奥巴马只进行到部长级的任命。实际上,真正负责对华事务的是局级官员,这级官员包括负责中央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副国务卿,或是国防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这级官员还没有浮出水面,所以现在很难判断。总体来说,大家看到,奥巴马的亚洲政策顾问里熟悉中国的专家特别多,有一批老面孔、老朋友,像兰普顿、李侃如等人。兰普顿有时候谈到中美关系特别有信心,说的比中国人想的还好。有时候中国人说好像没那么好吧,他说他们年龄大,看的时间长,知道中国现在肯定很好。所以,奥巴马有一批特别了解中国的人在做中国政策班子,对中美关系比较熟悉,不会犯错误,不会像克林顿、小布什刚上台时根本不懂外交,也不懂中美关系,有时候根据国内政治意识形态来做判断,有时就会带来一些麻烦。
我觉得希拉里成为国务卿,是对中美关系或者对美国外交中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现在很难对希拉里作出判断。希拉里,一方面她在白宫呆了8年,当了8年的第一夫人,显然她对外交,对中美关系多少有些了解,有些经验。另一方面,希拉里比较关注人权问题。中国人对希拉里第一印象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她在北京的讲话,她在会上特别严厉地指责中国人权问题。所以希拉里担任国务卿到底对中美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变量,得需要观察。因为希拉里是一个强势的人物,作为国务卿,她怎么处理和总统的关系?怎么处理跟副总统的关系?这里就变得很复杂。因为国会名义上是奥巴马说了算,但希拉里这个在华盛顿出了名的能抓权的女人,她要真的当了国务卿,国务院弄不好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另外,副总统拜登在参议院当了几十年外交委员会主席,这个老资格的从事外交的政治家,希拉里显然把他的风头盖住了,副总统肯定不舒服。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事任免的麻烦,因为大家身边都有一群人,如果国务院被希拉里控制住的话,拜登的人就安排不了了,会使得他的外交团队有一些麻烦,如何协调处理关系需要一个磨合期。
第二,对于中美关系,更重要的就要看这些年中美关系本身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总的来说是相当乐观的,而且是不停地走向稳定,使大家对中美关系越来越有信心的。我们这些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以往每到大选的时候就没底,都在看会不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冲击;今年看大选,我们心里相对有点超脱了,因为我们的基本面已经相当稳定了。对这些年的中美关系,我概括了一点就是“双重超越性”,也就是现在中美关系确实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提升,或者说是超越。
第一个“超越”是在全球层面上,中美关系开始超越双边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所以,现在中美两国包括我们学者去美国访问,跟美国的学者讨论,有时候讨论中美关系对双边关系基本不讨论,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讨论的。我们经常讨论的是,中美在非洲是什么关系?在东亚合作上,中美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局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是不是需要协调?在反恐问题上,最典型的就是朝核问题,朝核六方会谈等于把中国推到前台,成为一个主导,然后进行协调。所以,越来越多的所谓第三方因素是中美关系都在讨论的重点。
这涉及到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提法。2005年9月,当时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立克在一个演讲中提到,美国要让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个概念很新鲜,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认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意思是,30年前美国想让中国进入到国际体系,那时中国比较弱,比较穷,也比较小,所以就让中国可以“免票”进入,有些费用、有些事情中国可以不用管,责任可以不用承担。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变得比较强大,就不能老是逃票了。这车不是那么容易开的,美国得负担很多的责任,当老大也不容易,现在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有些事中国能不能帮着管一管,不能再免费搭车了,也得买票。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为什么让中国成为利益攸关方。利益是什么意思?全球的稳定、全球化的经济运转,中美两家在这个国际体系中都有利益,而且利益是相关联的,不能让一家去处理麻烦,另一家就享清福,这不行。
当然,国内也有人担心这个概念提法是不是过高了,抬高中国国际地位,让中国负担太多责任,结果把中国拖进去。当然凡事都是两面,要看到底是哪一面更重要。我觉得我们领导人,总体上是正面的接受这个概念积极的意义。大家注意到,2005年11月份小布什到北京来访问,胡主席在会见小布什的时候说,中美关系已经开始超越双边,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影响,这是中国政府的回应。“有全球性的影响”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承担一些国际的责任。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去美国访问,布什在白宫欢迎仪式上讲,作为国际体系中间有重大利益的双方中美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胡主席在答谢讲话里讲,中美关系不仅要成为利益攸关方,而且要成为建设性的合作者。2007年9月6号,在APEC悉尼峰会上,两国领导人再次见面,在公报中,中方有一个提法是,中美两国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一层一层的讲话递进,也能反映出现在中美关系在全球层面上不是冲突和对立的。
第二个超越是中美关系越来越多超越国家关系,变成两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经济全球化,双边的商品、贸易、经济、人员来往很密切,使社会之间有很多千丝万屡的关系和利益。这些利益有些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有些是摩擦的,有些是共同的。
比如说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我们靠美国的市场来保证我们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2008年时中国已经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借钱给最大的发达国家。因为如果你不借给他钱,他没钱买你的东西了,你的工厂就得关门。由于有这样的循环在里面,中美关系就变得很复杂了,就很难简单判断中美两个国家是敌人还是朋友。因为在有些领域上有冲突,在很多领域又有合作。所以,两国的关系越来越深入到两个社会的内部。
在以上两个基本的前提之下,我们看过去七八年来的中美关系,总体上是一种良性的合作互动,中美关系两边的政治基础也在不断的加强,总体上使这个关系越来越具有抗风险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稳定。这种稳定,总体来说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尤其服务于战略机遇期的对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2002年十六大的时候,党中央就提出来战略机遇期。未来20年,我们可以抓住,而且必须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这20年,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使我们有时间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在这种战略机遇期之内,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显然对于我们未来长远的战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的话,我个人觉得奥巴马上台后,未来的中美关系,还是向大局稳定,合作的领域不断的扩展,双方更加良性互动,这么一个方向继续发展。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