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下一个30年的改革如何开局(2)

核心提示:面对当前的各种复杂矛盾,改革需要有新的探索。建议抓住国家“力促经济发展”对改革形成的“倒逼”态势,主动顺势改革。从经济入手推进政府改革,应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争取在垄断行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寻求市场化和社会公正这两个方面的“最佳平衡点”。

2009年经济大局的基调是“一个目标、四个支撑”,目标是保增长,这点很明显。支撑是什么?第一支撑是扩大内需,这是保增长的基本途径;第二支撑是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这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第三支撑是体制改革,这是保增长的根本动力;第四支撑是强民生,这是保增长的全部归宿。因此,我认为,完全可以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民生”与“深改革”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而不是把它们看成彼此对立的东西。

比如,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我们国家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仔细研究一下,这几年来,虽然社会财富明显增长,蛋糕越做越大,但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是下降的,政府和企业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1992年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为68.6%,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收入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和比例在向政府倾斜,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现在就是要改变这个结构,调整这个格局。如何改变?就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而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除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外,相应的就要降低或减少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

应该说,降低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一张好牌。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切入,这样做,可以顺势推进政府自身体制的改革,解决政府自身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多干预经济、揽权审批、机构臃肿、公款挥霍浪费等痼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前几年的资料,2004年全国公款招待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消费2400亿元,三项相加为1万亿元。近几年这一情况更为严重。“从经济入手”推进政府改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能获得社会共识。

如何减少企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这也触及到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深层问题。由于我国的资源价格偏低而使企业成本偏低,利用廉价资源的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据有关方面统计,2007年,企业未向国家上缴的资源租金约3000多亿元,本应属于全民的财富变成了部分企业占有的财富,这里的要害是资源价格不合理。因此,要解决企业收入比重过高的问题,倒逼着政府要按照市场取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资源价格的改革。这又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仅仅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个角度就可以引出政府和资源价格的改革。

总之,不论是保增长、扩内需也好,还是调结构、强民生也好,都触及深刻的体制问题,因此我们要围绕这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化改革,真正为发展提供新的体制支撑。

第二点,抓住三个重点领域的问题,寻求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如何推进2009年的改革?重点在哪里?根据前一段对改革的调查和分析,我认为,除政府改革外,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领域,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推进方略。

一是产业层次,建议在2009年着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把扩大投资与垄断行业改革这两者协调推进。根据评估,经过30年改革,我们都已经看到竞争性部门的改革相对进展快一些,但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比较滞后,某些方面甚至没有“破题”。

这次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规划,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共计1.8万亿元,占45%,1.8万亿中第一位的就是铁路投资。而现在的铁路体制改革恰恰是最滞后的,至今铁道部仍然是政企不分的组织,社会资本进入铁路也微乎其微,即使有少量进入也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现在要加大铁路投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按照新体制来运作,还是按照原有的体制来惯性运作?如果不推进铁路体制改革,那么增加如此大规模的铁路投资势必会“复制”和“固化”原有的体制弊端,所以必须加快铁路体制改革。要首先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同时还要突破原框架内的铁路投融资体制问题。

除铁路投融资体制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以及市政公用等领域,也要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分类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现在我们应把这个旗帜举起来。此前,我曾提出“四化”的思路,即“运营环境商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公平化、政府监管科学化”,下一步就应扎扎实实地推进。

二是市场层次,重点是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包括石油、天然气、供电、煤炭,以及水资源等。我曾在《资源产权制度缺陷》一文中提出了煤炭资源成本缺失,价格偏低,煤老板收入过高的问题。鉴于此,应该打足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修复成本),相应形成煤炭合理的价格,这是一个机制问题。除此之外,其他的资源性产品也应进行改革,以发挥价格对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

三是宏观层面,重点是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也涉及到金融组织)。这需要有重大的思路性调整,要由原有的偏于基建性思路转移到公共性财政思路上来,这是财政制度转变的核心问题。公共财政应在财政收入中居首位。在当前国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候,不要使先前所提出的基建性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思路发生逆转,而应继续按照公共财政的理念强有力地推进。在金融改革方面,应继续推进银行机构的改革,同时稳步推进金融创新。要看到美国在金融创新方面出了若干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就不要进行金融创新,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不足,而不是所谓“金融创新过度”。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