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庞松:60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3)

 

虽然发生了错误,产生了曲折,有了复杂情况,我们就没有成绩了吗?不是。把前30年贯通起来看,1976年以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究竟发展了哪些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结束了旧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控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帝国主义特权被废除,真正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并挫败了西方敌对势力长时间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同时抵制了苏联试图干预和控制我国内政的大国主义行径,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

第二,实现和巩固了大陆范围的国家统一。当时除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游离在外,我们实现了几百年来空前的统一局面,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一团散沙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家三大基本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在1949年确立,形成和发展了56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们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这就形成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源泉。

第三,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统治的历史。先是结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接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步展开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四,结束了旧中国劳动群众没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历史。我们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政治协商制度这三大基本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国人民享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能够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第五,经过几个五年建设,基本结束了近代工业极端落后、国民经济破败不堪的状况。在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基础上,我们奋力实行工业化,到1980年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形象。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工业、交通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所实行的低物价、低工资,公费医疗、住房分配等社会福利制度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改变了旧中国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各种传染病疫病流行的局面。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小学教育普及在发展中国家中达到较高的程度,一些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人均预期寿命比旧中国延长。

第七,拥有了某些尖端科学技术,在增强国力、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显示了重大作用。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都是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基础。

第八,结束了旧中国没有独立外交和相应国际地位的屈辱历史。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倡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尊重和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同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纵观新中国成立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的这些成就为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准备了基础。党在战胜困难和挫折中,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自己的力量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党没有分裂,认真纠正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历史阶段。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之后,我们面对的是十年内乱造成的危难奋而求变图强,这就是我们改革的内因。从外部环境来看,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中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后30年变革的一条主线是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多元利益主体灵活适应经济规律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另一条主线是从闭关自守或半闭关半自守的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转型。所谓的闭关自守,其实是五六十年代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我们自身没有很好地适应全球变化的状态。我们把这30年叫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两条主线就构成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改革的历程实际上是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进行的。

按照这种精神,我们逐步深入地推进改革。首先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为什么能够很快取得突破?因为农村处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边缘,国家所有的计划到不了农村,所有的社会保障、物资供应处在边缘状态。农民发明的所谓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只不过当时被认为是单干,被压下去了。这些行之有效的东西一旦实行起来,一点就破,冲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而且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和确认,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迅速推广。农村改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乡镇企业依托城市大工业和技术力量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显示了一种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非农产业的巨大潜力。

城市改革最先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的。给企业下放自主权,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中央向地方下放财权和物权,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用工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傻子瓜子的年广九一下就雇了二三十人,最后达到300多人炒瓜子,不断有人反映,最后邓小平以“傻子瓜子”为例明确表示了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不能变。这突破了8个工人以上是私营企业,8个工人以下是个体经济的僵化制度,实际上就鼓励和支持了城乡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的自主创业。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的改革,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解决了文革十年积压的城市待业人员和2000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规模返城的就业安置问题,很快就产生了财富增长和资源扩散效应,城乡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从改革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从最先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或者叫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等一系列的理论,这都是理论上的过程。但当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际上长时间在认识上没有取得突破。邓小平在1979年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十四大才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间经历了十三年。但是,在这十三年里政策界定模糊不清,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陈云“鸟笼理论”中鸟和鸟笼的关系——计划经济是一个鸟笼,个体经济只能在笼中发展,到底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争论很多很激烈。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对计划和市场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当代解读,确认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思想禁锢,正式确立了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始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十四大以后,我国加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经历了什么?首先是价格双轨制,就是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同时存在。一些人钻双轨制价格的空子,从中渔利,大发其财。而不制定双轨制,计划价格永远无法突破,改革无法进行,所以价格双轨制在当时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快向市场形成价格并轨,主要依靠市场形成价格。在前面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1992年粮食价格全部放开,实行了40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结束了,几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实行了40多年的凭票证供应的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商品开始丰富起来了。从1993年开始,短缺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已经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当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先是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但它容易造成企业承包者的短期行为,所以很快国有企业改革就转向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改革。从1992年、1993年开始,企业股票大量上市,个体私营经济开始迅速壮大,越来越显示出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增加税收、吸纳社会就业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形成中外合资、中外合营、中外合作的三资企业,进行出口加工订货有了长足的发展,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结构。

1997年十五大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回想一下,五十年代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过去我们老是讲个体私营经济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现在确认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这些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所有制是这样,而且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突破了长期将非公经济置于拾遗补缺地位的历史局限,在政策法律上解除了对发展非公经济种种不必要的限制。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种种不必要的限制,前几年针对这些限制,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十五大的一系列规定在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把已有的成果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确认。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向市场化的转型是中国改革最重大、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它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充满活力、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石。最佳的证明就是一旦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入世谈判立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