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与政策展望。
国内需求增速加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国内需求增速预计将达到12.9%,其中消费增速达到8.7%,固定资产形式的投资增速为17.6%。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1.9%。经济复苏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仍然需要提高。
投资、出口和消费对经济驱动作用的不平衡是困扰中国经济复苏、威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经济驱动方式的再平衡是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中国经济更多的是投资驱动,而投资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领域,而这些领域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性收入却相对较低。结果是经济在短期内得到高速增长,但是公众的工资性收入却没有获得同等幅度的提高,这就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不能发挥出来,投资的驱动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威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
从财政刺激方案资金投资的比例来看,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占据了37.5%,汶川灾后重建所占比重为25%。这两项占据了62.5%,可见中国绝大多数的投资都投向了这些传统投资领域。对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的投资欠缺,反过来会对国内消费造成不利影响。
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的两年,中国主要是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在2008年连续四次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奠定了中国应对危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金融危机蔓延以后,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应对危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不过这种扩张性经济政策可能损害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环境,短期内可能导致资金投向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领域,中长期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通货膨胀预期甚至是真实的通货膨胀。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也可能引发对政策收紧的预期,反过来会影响金融市场,造成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
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造成产能过剩。尤其是在部门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下,产业项目仓促投产,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在内需不足,外需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中央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就贸易摩擦的方式来看,除了传统的贸易救济方式外,一些更具隐蔽性、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已经开始出现。例如,美国希望通过倡导绿色经济概念,一方面可以为其国内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全球议题中获得战略主动。这一倡议虽然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舆论宣传上都占据上风,但绿色经济发展倡议暗含着强烈的战略性贸易保护动机,很可能对未来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严重打击,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隐患。因此,应该及早应对,从理论研究、政策设计、舆论引导和战略人才储备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将来的中美贸易战略布局与战术对决中掌握主动、占据先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