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扩大内需及投资(2)

核心提示:我国出口那么多东西,其生产和运输是要消耗能源、带来污染的,我国很多方面对能源的补贴等于补贴国外市场。目前我国人均投资是发达国家的30%—40%,这表明我们国内投资需求远远没得到满足。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能卖出去,还会有技术进步吗?2009年,美国欧洲制造业也过剩25%—30%,并不只中国过剩,这样一来竞争就更加残酷了。

科学发展和投资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投资问题,这比内需问题复杂得多,中国投资的规模很大,投资占GDP的比例很高,投资增加得很快,但投资规模究竟应该有多大,投资增长速度应该有多快,投资占GDP的比例应该有多高,谁也说不清楚。

2004年到2007年间,我国对投资的提法一直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投资膨胀。但到了2008年11月,中央决定实施4万亿的投资新政,这4万亿投资给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往下走,投资占GDP的比例不断往上升,这是4万亿投资新政的一个背景。而且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不管是主要发达国家还是主要发展中国家,我国40%的投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美国、英国只有17%、18%左右,印度30%多,巴西17%,俄罗斯20%。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执行投资新政,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国2009年的投资公报刚刚出来,从实际的增长速度以及价格因素看,2009年投资增长的势头是1980年以来投资最高的一年。

现在反对投资新政或者对投资新政不理解、有疑虑的人是非常多的,比方说很多媒体都觉得再扩大投资就会再次出现投资过热、产品过剩,国外的一些专家也评论,像中国这样把50%的资源放到投资里边,如果投资需求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长速度的3倍,繁荣的崩溃乃至危机的爆发都将迫于眉睫。

那么投资跟科学发展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客观地分析一下,目前中国的高投资是如何形成的,一是看需求,二是看供给,看这两个方面就行。

其一,投资需求方面。

出口需要投资支持,因此外部需求还是很大的,但外部需求再大,也只占GDP的7%、8%,投资需求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需求,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可缺少工业设备、基础设施,这就意味着巨大的需求。另外我国的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30-40年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人均投资是发达国家的30%-40%,我们可是13亿多的人口啊,这就表明了一种投资的需求。

我们还可以对投资需求做进一步的分类,比如可以分为公共部门的投资需求和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目前公共部门的投资需求是不是得到满足了呢?教育部门还需要通过希望工程来筹集资金去盖校舍、食堂、体育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差得很远,因此公共部门的实际投资需求还差很多。而企业部门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有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国内的投资回报率并不差,从这一点推算,投资率并没有过高。

总的来看,中国的投资需求非常大,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所以,2009年温家宝在会见外宾时也专门讲到,到中国的农村去看一看,投入多少资金都不算多。

其二,资金供给方面。

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去掉消费以后就是宏观意义上的储蓄,储蓄就意味着资金供给,我国的储蓄率是很高的,而且在不断升高,已经达到51%了。目前我国的投资远远低于储蓄,二者之间的差基本上就到了外需那里去。

那么到底投资规模应该是多大、投资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这个问题我研究了25年也没有研究出来,但现在我有一个很明确的判断,我认为投资规模并不大,因为我国的储蓄资金供给是非常充裕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国情。既有需求又能供给,两边一拍即合,我国的投资就上去了。我认为资金供给更重要,可能除了我国之外,全世界99%的国家都希望投资多一点。但他们的投资就是上不去,因为他们都没有足够的储蓄,有的国家储蓄率只有2%,而消费率可能是110%。德国准备在撒哈拉建一个太阳能电站,大概花500亿人民币,那不需要投资吗?所谓的绿色经济都需要投资。

到底投资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好处是毋庸质疑的,投资形成了设备、飞机、汽车、道路、房子,尽管现在房价已经很高了,但如果没有投资,房价可能会更高。对于投资的好处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投资形成了资本、生产能力、物质基础。

投资也带来了很多的坏处,比如消费比例失调、产能过剩等,一些人甚至认为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崩溃了,因此李克强在党校班上特别强调投资和消费的协调问题、投资结构的优化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讲经济总量问题。

高投资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从上个世纪90年代来看,这两个趋势是比较一致,投资上去了,CPI也上去了,好像是高通货膨胀是高投资引起的。到了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投资又上去了,而通货膨胀却下来了,甚至这一两年CPI还有负的增长。2006年、2007年CPI最高达到6.8%的时候,主要是食品价格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我认为那次学界和政界还比较客观,没有把板子打到投资上。但通货膨胀跟货币供求量还是有一个必然的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货币发多了,CPI必然也会上去。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一种投资现象。

1993年、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和央行分开,割断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这样就把通货膨胀控制住了,投资不能靠印钞票来支持。只要是货币发多了,不管是投资多还是消费多,通货膨胀肯定要上去。

一般情况下,大家认为投资多了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人民日报》在2009年11月份刚登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可能出现库存过剩。投资上去后,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很多没人要,会被堆放在仓库里。

进入2000年以后,投资又上去了,但库存并没有增加。现在库存率是2%左右,这还有一点高,1%左右是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也跟体制有关。我们对产能过剩一定要加以区分,是局部产能过剩还是总体产能过剩?如果从我国人均产能排在全球100名之后的状况看,投资再多一点,也不会有总体的产能过剩。

而如何定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是挺复杂的一件事情,不管是纺织业还是钢铁业抑或水泥业,我们都在研究当中,跟他们都打交道,听他们的意见,结果看法都不一样。纺织业的纺织协会说,我们行业的产能不过剩,而是需求不足,如果全世界经济恢复,产能就不会过剩。钢铁业也出现这个问题,一些高端的钢铁产品产能过剩,一些低端的产能反而不过剩。农民盖房子用的钢不过剩,倒是出口的钢管、不锈钢反而过剩。

我们不可能根本改变需求波动的周期性规律,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使波动小一点。需求波动变化很快,今天高兴了,就可能会多花点钱;明天不高兴,就少花点钱。而供给就是生产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如工厂、港口、机场一旦建成,可持续利用几十年,并且不是随意增加或减少的,这是供给的策略。供给和需求的波动,很难协调。

从生产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们都想把供给搞得大一点,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新出现的需求。那么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能被卖出去,也就是说需求跟供给完全一致,大家想一想还会有技术进步、管理改进吗?生产的东西全都卖出去了,就没有竞争了,而竞争的存在意味着肯定有一些产能的价值无法实现,要被淘汰的,必然是过剩的。就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出现某种产能过剩,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去否定这样的产能过剩,我们应该防止那种根本不进行市场分析、不进行技术研究而出现的产能过剩。有人说,本来一个工厂生产的东西就够了,结果我们投资兴建了两个工厂,就有一个工厂的投资被浪费了,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怎么可能一点弯路都不走,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求全责备。

另外,产能过剩还要考虑到国际竞争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看到关于丹麦一个小城市的报道,它的主导产业造船业轰然倒闭。为什么?因为中国的造船业上来了,质量好且价格便宜。

2009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的制造业也过剩25%到30%,并不是只中国过剩,这样以来竞争就更加残酷了。我认为对于一些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应该认真考虑其将来的发展方式,要科学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落后的产能不能再盲目上了,这是应该坚持的原则,对于技术进步、需求波动、国际市场竞争等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最担心的就是如果我国的技术进步速度比较慢的话,跟我国的投资发展速度是很不相称的,那就意味着我们总在生产同样的东西,在国际上我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降低。如果有了技术进步,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意味着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适合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我们不断提供适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