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体会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3)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但国际总体大环境没变,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很多国家组成战略联盟,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调结构比较难,也容易被忽视,大家更关注扩内需,结果原来环评不能上的项目又开始重新申请审批;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是导致内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

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内环境?

一是国内环境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大,要素组合优势比较明显,微观经济活力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增强,政治稳定,党和国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是内部挑战也很突出。这里我列了八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关系失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明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社会矛盾复杂多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较多等,这些我不一一展开讲了,主要讲以下两点。

其一,投资消费关系失调。2009年投资拉动对当年GDP增长贡献8个点,消费拉动的贡献是4.6个点,这是1986年以来消费对当年GDP贡献最大的一年,进出口贡献的是负3.7个点。不难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所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一步失衡,这就给“十二五”规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继续发酵,而我们既要扩内需,又要调内需结构,就是调整投资消费的关系,调高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当中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在看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是相当困难的。要提高消费是很不容易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党和政府提出投资消费双拉动。比如,以前七户人家的总电表是15安培,通过城乡电网改造把照明电改为动力电,每一户的电表是30安培,通过投资拉动了家用电器的消费。即使如此消费增幅只有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经济增长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的。2008年、2009年我国的消费实际增幅是16%—1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用了10年的时间才翻了一番。而投资一年就可以增长几十个点,所以在应对经济短期波动时,要想扩内需,最见效的就是投资,但这给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使二者的关系更为平衡一些。

其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最近在讨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要结束了,拐点即将出现,不过也不是马上就结束,至少还有5年的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学界的测算结果显示,到2015年、2016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高峰结束,但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很大,在拐点出现之后每年仍有700—800万新增劳动力要就业。

现在很难雇佣到熟练技工,随着产业的转移,这种问题还会进一步出现,比如东部的制造业转到中西部,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不到东部去打工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2006年对东、中、西三大地带2700个村的调查,74%以上的村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再向外转移了。那么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有1亿多,他们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这些人是很难出来打工的。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意味着以往靠低成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吃人口红利的增长模式要转型,否则我们最多再坚持5年,如果到那个时候再转型代价会更高。

第二,关于主线的重要概括。

五中全会有许多新的提法值得我们注意,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本身的事儿,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此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可能是一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这些概括都是比较有新意、有高度的。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远的不讲,从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四点。

一是投入结构太粗放。主要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所以我国经济处于回调期,也就是调结构,加快优胜劣汰,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冲击下,外需骤降,内需回调,这两者的叠加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一下跌到6%,同时暴露出产能过剩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就要扩内需、调结构,但调结构容易被忽视,扩内需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原来环评不能上马的项目又重新申请审批,而确实有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上去了。

二是内需结构不协调。前面讲了,投资消费关系失衡,问题在于不是消费自身增长太慢,而是投资增长太快,经济增长也太快。经济增长快于消费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出了问题,发展的成果没有更普遍、公平地被全民分享。但客观地说,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关于这一点讲的人比较少,我觉得这也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我们一定要准确刻画我们的问题,不要大而化之地说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得给人们描述清楚了,找得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那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我们的问题就是相对于增长更快的投资和GDP速度,消费增速相对慢。1990年到2008年中国老百姓实际消费年增8.3%,而同期全世界消费增长平均只有2.9%,发达国家才2.3%,因此国际上那种中国消费不足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是导致内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程度不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大动作、大决心、实招儿,内需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大家知道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些措施,比如工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就是一种政策导向。

四是出口增长太粗放。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能耗高、排放大,这是我国出口增长粗放的集中表现。通俗地说,就是几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所以我们要下决心转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代价很高,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出口增加值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于出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而是中国的出口太粗放了,这个问题一定要刻画准确,否则政策导向会出问题的。比如2008年、2009年最困难的时候两千万农民工回流,靠的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所以温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讲,出口是中国扩大发展空间、解决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中央的政策是积极扩大内需,努力和稳定拓展外需,但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党的正式文件里也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内外需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出口从来不占主导。中国的内外需比例与许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相当类似,即全球化导致各国内需比例下降,外需比例上升。中国出口不仅拉动投资,也拉动消费。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有复杂原因。出口额不是增加值,重复计算导致依存度高估(我们测算约高估50-60%,美国学者估计为35-50%),此外还有国际产业分工、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海外投资少等因素影响。

中国出口价值占世界比重低,加工贸易对拉动国外GDP的贡献远远大于国内,据我们计算,我国1元加工贸易增加值拉动国内GDP仅为0.3元,而拉动国外GDP高达0.7元,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国外实现的。中国制造实为世界制造。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七大报告里提出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三产协同拉动,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三个转变概括来说就是需求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涵盖了这三个结构性的转变,同时又包括了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转变。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概括,过去我们讲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不落到改善民生上来,特别是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与改善民生的联系比较少。现在我们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包括收入分配要更加公平,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不成功、成效大还是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状况。

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中包括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中全会里面没有用“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合理、科学、先进之处,但低碳经济的提法背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我们不可简单地将它用在我们的正式文件里。我看到中科院的一位院士说,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70%是煤炭,现在让我国减碳排放的绝对量,就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以及我国的发展阶段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要中国减碳排放绝对量,征碳关税,我们等于是作茧自缚。我通常不讲低碳经济,但赞成借鉴相关的低碳技术。

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弄得我们很被动。怎样通过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经验,既符合我们的国情,又能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而没弄清楚就照搬是不冷静的。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点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条脉络,比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又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跨越危机、引领未来,协调发展、惠民利民,强化动力、助推转型的特点。

第三,关于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这里突出了“两个衔接”,即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相衔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没有出现一个数量指标。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任务和重大举措我就不展开说了。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