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蔡昉:“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思路(5)

 

推进城市化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城市化增速是0.9%,这个增长速度其实不严谨,我倾向于把它算成城市化水平,也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长率,这样算的话过去30年的年增长率是3.2%。这个速度是快还是慢呢?大家可以看一看世界平均水平,我总结了近50年来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状况,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越慢。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6.6%,城市化水平在40%—50%之间的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通常是每年增长0.8%到1.6%,而我国过去连续30年是3.2%,很显然这是一个很快的、超常规的增长速度,我们不能指望今后还会维持这个增长速度。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因为它是一个粗放型的增长。农民工对城市化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过去的贡献是通过农民工大规模的进城实现了就业的转换,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他们推动了资源一个重新配置的过程,因为农民工原来都是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他们的贡献理论上说是零,但转到非农产业中他们的贡献明显提高了,因为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高很多的。我们过去做过这种计量模型,推算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农民工转移的贡献率是21%。

将来城市化不可能再那么快了,但我们还要发挥城市化促进消费的这个作用。农民工已经转化成城市常住人口,但消费模式还没有转变过来,要想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只有在获得了城市户口之后,他们的消费模式才可能变成市民的消费模式,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个新的拉动作用。

目前1.5亿农民工和家属的分布状况大致如下,到其他农村地区的只有4%,进入镇里是14%,进入县级市是19%,进入地级市是34%,进入省会城市是20%,有9%到了直辖市。除了那4%的农工以外,96%的农民工都是进城的。这1.5亿农民工都在所在城镇居住六个月以上,由于他们没有户口就产生两种城市化,一是常住人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统计意义上城市化的,目前是46.6%;二是非农业户籍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目前我国只有34%的非农化率。如果把这12%的农民工转化成城市户籍人口,那么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将面临什么问题?首先,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农民工是一个容易受到劳动力市场冲击以及容易受到周期性经济影响的群体。其次,从社会保障方面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构建起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主要面向城市就业、城市职工,即使现在城市职工的覆盖率也不太高。失业保险对城市职工的覆盖水平只有41%,医疗保险只有53%,工伤保险是48%,生育保险是35%,基本养老保险是57%。农民工和城市职工相比状况就更加不好了,失业保险只有3.7%,医疗保险只有13%,工伤保险是24%,生育保险是2%,基本养老保险不到10%。有户口和没户口在社会保险的覆盖水平上有巨大的差别。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没有社会保险,不知道未来生病、孩子上学、失业、年老退休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节约出钱来储蓄。

如果让农民工成为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他们的消费贡献会怎么样呢?我做了一个模拟,我用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研究,他们把中国的居民分成了不同的组,第一组每天收入0—1.25美元,这一组每年的消费非常有限,第二组每天收入1.25—2美元,第三组每天收入2—4美元,第四组每天收入4—10美元,第五组是每天收入10—20美元,第六组每天收入20美元以上。中国农民平均每天收入是3.6美元,农民工平均每天收入9.4美元,城市居民平均每天收入12美元。农民工变成市民以后收入增长并不是很大,但他们的消费贡献增长比以前要快得多。也就是说影响消费的不完全是收入水平,劳动者背后的其他待遇也会影响消费,当农民工进入到各种社会保障中之后,他们的消费就会发生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让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是扩大内需消费的一个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