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开发商的供给垄断问题。
目前新建商品房供给的渠道只能来源于开发商。很多时候有些地方政府宣称要扩大土地供给,但这个扩大的土地供给很可能没有形成真正的新增商品房供给,因为新增的地可能被开发商囤积起来。那么开发商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主动降价或扩大供给而降价呢?这个答案很明显,就是在开发商没有钱的时候,只有资金缺乏才会主动降价和扩大供给。开发商在什么条件下会囤地囤房呢?只有在开发商很有钱的时候。
那开发商的钱从那里来呢?开发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大企业还可以上市融资,此外预售款也是开发商资金来源的一个很大渠道,房子还没有盖好就已经卖出去了,开发商早早回收了资金。那么,我们是不是从中找到一个治理开发商的对策呢?开发商要上市融资,就出台政策叫停上市融资和信托计划。对于开发商的贷款现在也实行准入名单制管理,对预售资金进行严格监管,不让开发商再继续挪用预售资金。实际上这几项政策在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实施了,问题是这些政策实施后,开发商并没有主动降价,房价还在继续上涨,这里主要的原因或逻辑是什么?
每次调控一说到紧缩信贷,实际上紧缩的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而开发商作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他的信贷很难被紧缩。现在紧缩政策有可能仍然在帮开发商的忙,因为开发商本身也存在两极分化,大开发商的资金雄厚,土地储备多,融资能力强,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实际上是银行在求着他们贷款。小开发商的融资能力差,一旦不给他贷款,他只好到民间去借高利贷。因此,紧缩信贷的结果是将中小开发商推向了民间高利贷,而大开发商仍然是金融机构主动追捧的对象。比如名单制管理的实际意义,说穿了就是小开发商不能从这个渠道贷到款,因为名单上都是一些大企业,而大开发商仍然可以低成本获得贷款,这个调控政策是帮助大开发商轻易地解除了他的市场竞争对手。而且大开发商还可以借调控资金低价拿地囤积,在下一轮的市场上升期中获取利润。通过这种调控,大开发商的市场调控能力和市场份额反而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问题。
2009年全年土地出让总价款是1.59万亿,同比增长63.4%,与2007年相比增长70.5%,2009年土地出让价款占全年财政收入的23.2%,占GDP的4.7%,如果再加上房地产相关税收,可以说房地产业是不折不扣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