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房地产问题的观察与思考(6)

摘要:中国房价上涨有五个核心问题:一是城乡差别和城市差距的扩大造成人口单向流动。我国是否真的需要达到发达国家那么高的城市化率?二、社会富余资金的出路。要对投资投机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堵。三、开发商的供给垄断。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五、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社会富余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居民都会产生投资理财的需要。二是产业游离资金。什么是产业游离资金呢?比如,一些做外贸的中小企业,当经营环境恶化,他只好关闭企业,把钱用来炒房。三是通货膨胀预期。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很多人担心自己手中的财富贬值,于是就寻找财富投资途径。而目前我国的投资渠道很狭隘,到底有没有比房地产更好的投资渠道?也许有,但很难找,也可能不适合广大老百姓,比如字画、古玩、黄金可能不是一般人都能玩的。一方面是富余资金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是投资渠道狭隘,这就产生了大量住房投资投机需求,投资炒股可能有挣有赔,但投资炒房好像赔的人比较少。

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是当前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基调之一,但我认为投资投机需求有一种被妖魔化的倾向,因为投资投机需求其实和自住需求一样,也是住房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投机者可以为建房投资基金,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平定市场波动,如果说一个地方发展起来了,投资者先过来投资建房,涌入这个地方的人就可以买到房,就不会出现房价突然的上涨。此外,还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因为有投资者已经囤了房,所以当涌入这个地方的人想买房的时候就可以买到房,想离开的时候又可以很快把房子卖掉。如果一个地方买房都是用来自住的话,那么流动性就会很小。另外,投资投机需求也可以为租赁市场提供房源。所以,对投资投机需求除了抑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它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而目前我们调控政策主要都是基于“堵”,不想让资金往哪里去就往哪里堵,不想让投资什么就堵什么,这种只堵不疏的结果就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并不是这些政策设计本身有多大的漏洞,而是因为“堵”会引发反弹力量,被堵者总会千方百计寻找一个突破口,钻政策的空子。比如,限购政策其实是一个短期的需求调控政策,很可能由于限制需求而使需求形成一个堰塞湖,一旦放开,堵的越久反弹越大,这样一来这个政策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再比如,大家普遍认为,购买二套房或三套房的都是投资者,普通自住一般只购买一套房,于是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50%并且停止对三套房贷款应该能打压房产投资行为,从而降低房价。但这样的差别信贷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在实施中发现很多人买房不需要贷款,完全可以全额付款,他们正担心财富缩水、资金没有地方投呢。2009年我国新建住宅销售额为3.82万亿,其中新建房贷款的新增额为1万亿元,也就是说新建房贷款的新增额仅占新建住宅销售额的26.3%,贷款按揭比例很低,很多人是在全款买房。再比如,基于交易环节和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政策,只要是想钻空子,还是可以找到一些途径的,投资者可以只出租不卖,也可以在市场行情好时把税费转嫁给买方。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