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一直怀疑毛主席像铁托一样奉行民族主义,朝鲜战争以后,斯大林改变了看法,下决心对中国进行大力支持和援助。当时我国中央的方针是,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积累资金,然后发展重工业,因为只靠我们自己是没有能力马上就发展工业的,但苏联的帮助让我们走了一个捷径。原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没有定下那么多重工业项目的,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军事工业包括两弹一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朝鲜战争对中国来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而且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和支持,朝鲜战争使我国的国力、军力都提高了一大截。比如,1949年我们打金门,用木船渡海,死了八九千人在那儿;1955年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为了打击美蒋军事同盟,中共中央决定发起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役,解放军三军联合登陆,仅用了三小时就拿下了一江山岛。
苏联对我国的帮助一直处在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毛主席曾经在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提出,希望苏联在原子能、核武器方面对中国提供帮助。赫鲁晓夫没做任何承诺,还劝毛主席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不要搞那些耗费巨资的东西,而且表示中国只要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够了。1955年,赫鲁晓夫突然同意对中国提供帮助了。有历史学家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赫鲁晓夫感到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层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赫鲁晓夫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所以同意给中国提供有限的援助。可是到1957年,赫鲁晓夫又犹豫了,苏联无法言明的理由大概是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为了维持大国军事均衡并保持核垄断的优势。再加上第一次台海危机时,我国对美国的斗争非常坚决,在苏联看来,如果帮中国制造原子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有风险的。但是1957年之后又出现了松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赫鲁晓夫的政治需要,因为东欧的波匈事件使苏联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党内的元老对他也十分不满,他又需要寻求中国的支持,所以他又吐口说可以提供给中国一个原子弹的教学样品及相应的图纸,派出专家在导弹技术上帮助中国。
当时我们党与苏联领导人在批判斯大林、与西方阵营的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严重。我们党认为,从斯大林开始,苏联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作风霸道,苏共在与其他国家党派打交道时动辄以“反革命罪”等借口枪杀其他国家在苏联的党员,以“制裁”和“坦克”逼迫友党改变自己国家内外方针,这是霸权主义作派,就是以自己党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党的作风。我们党称其为老子党作风、家长制、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苏联在1960年下半年全面停止了援建项目的技术、设备供应,包括原来答应的原子弹样品都不给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的200多名苏联专家也全部撤走。苏联的背信行为极大伤害了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也进一步促使我国领导人认识到自力更生发展战略核武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时毛主席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原子弹的样品这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的20多年间,美国一直对我国采取敌视政策,是我国的主要安全威胁。最近美国解密了不少政府档案,从这些档案看,当时美国超乎寻常的关心中国的事。美国得知我国要发展核武器后,引起了总统及国防部长等最高层的极大重视。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当时的肯尼迪政府提交了中国原子能计划的评估报告,预测我国可能在1965年年中实现重大突破。肯尼迪总统亲自关注这件事,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四个对策:一是进行军事打击,这是肯尼迪最看重的一个方案。二是如果军事打击不好用的话,就想办法推动核扩散,让中国周边国家也有核武器。三是1963年8月5日由美、苏、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束缚我国核试验的手脚。四是从宣传上贬低我国的核试验,而且说我国有弹无枪,有了原子弹也扔不出去。肯尼迪本人极力主张第一种和第三种选择,否定第二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