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与国家安全环境(6)

摘要:从汉武帝反击匈奴开始,我们都是不得不以千百万同胞的血肉之躯为代价换取和平,或用割地、和亲谋求和平。取得独立解放并掌握了核反击力量的新中国,一改我国百余年来争取国家和平的传统方式。目前大国特别是有核国家间的较量,逐步由军事实力为主导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并举转化。

古巴导弹危机以后,肯尼迪认为,与苏联相比中国是更加不妥协的和好战的,因此他对中国的核计划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当时的美国中情局局长在1963年写下这么一篇备忘录:总统认为中共爆炸核装置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最严重问题,因为一旦中共掌握了原子弹,会令整个世界政治舞台为之不安,这是美国和西方世界不能容忍的。

在中国发展战略核力量的整个过程中,军事打击一直是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应对措施。现在看来,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的举措,远远不是我们国内的事情。这就是冷战,尽管战争没有打起来,但双方都在准备着怎么打对方,一方的任何一点发展,特别是在战略核武器上的发展,另一方都是高度关注的,而且积极采取对策。

这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基本上还是处于美苏主导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美苏对抗有时加剧有时缓和,中苏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两极格局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仍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仍较为有限,1964年核爆炸成功之前,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一共只有47个,1955年以前是23个。

三是战略核力量建立期。

上世界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逐步恶化,但我国的战略核力量已经从无到有,具备了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原计划的洲际导弹等两弹一星重要项目以及战略核力量体系的建设被大大推迟。按原计划上世纪60年代洲际导弹就应该研制出来,但一拖再拖。

当时我国的安全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在外交上被迫实施对美苏的两面突击的应对之策,同时为了应对战争的危险实施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方针。苏联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我国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胁,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中苏关系陷入全面紧张状态,苏联百万大军压境,并将核导弹对准了中国。当时我国已经有了中等的核反击能力,也就是说我国的战略导弹可以打到乌拉尔山以东等苏联在亚洲的重要目标,加之我国巨大的反侵略战争潜力,迫使苏联不敢对我国扩大战争和轻易动用核武器。从此热战基本上停下来,有限的热战转向了长达20年的冷战。有核国家真正打热战,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大家也都适可而止。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