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十六大描述收入分配政策时说,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关键词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一个国家正常的收入分配结构应该像一个枣核,而我国现在的收入分配结构是鸭梨形的,高收入的不多,低收入的太多,中等收入挺不起来,这就会产生很多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社会问题。
2007年的十七大上有了更明确的提法,叫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提高,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两个提高只是描述了下限,没有描述出上限。
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就成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偏低,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幅度内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和劳动率的增长,这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一个长期的准则。
四是土地要素成本上升,房地产价格高企。
2010年,北京土地总收入达1641亿元人民币,高居中国第一,成交的土地面积为2061万平方米。以此计算,北京市土地的平均价格为近8000元/平方米。世联地产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土地收入接近1500亿元人民币,其成交土地面积为近1400万平方米,其平均地价高达10700元/平方米。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2.7万亿元,其中成交金额前20名的城市高达1.24万亿元,比2009年的9230亿元增长约34%。这些数字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感同身受。统计显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交易价格明显高于CPI。
五是物流成本高昂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别的国家搞物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国的物流却造成了提高成本,增加价格。中国的交通物流成本高昂是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通胀助推因素,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两倍。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我们的流通费用占一般商品的价格50%,占农副产品价格的70%。蔬菜价格上涨,政府有一个高招可以降低蔬菜价格,就是高速公路碰到运菜的不许收费,那蔬菜价格马上就下来了。
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是需求拉动型的,因为供不应求造成的价格上涨,一种是成本推动型的,因为成本上升了造成的价格上升。输入型的因素、农业的问题、劳动力价格的问题、土地的问题、物流的问题都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可以比较有效地应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基本没招儿,降需求对它没用,增加供给对它也没用,所以应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两三个月、半年就给解决了,要有其他各项政策配合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