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改革开放以后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允许事业单位通过创收来弥补其经费的不足,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分成了四种体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有的大学、医院等机构都是差额拨款。在2003年至2009年全国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中,40%靠药品收入,40%多靠医疗收入,政府拨款不足10%。医院为了维持发展和在职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遍采取创收办法。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医院看病,医生会问公费还是自费,要是公费医疗,脑电图、心电图、CT能做的都做一遍,然后开一大堆药。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一个小小的感冒,在药店花20、30块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医院却给开出几百块钱的药。我国是医疗预算类的国家,政府预算类的医疗支出比GDP的增长速度要快几倍,这就带来很大的浪费,而且老百姓越来越难以承担医药费的增加,医患关系变得紧张。
事业单位到底怎么改?这比企业改革还要困难,企业改革我们可以市场化,但事业单位是千差万别的,基本上分成三大类。
一是经营类事业单位,比如出版业,最近一两年所有的出版业都要改成企业,建立集团,等于是推向市场了。现在我们也在研究,是不是给这类企业取一个新名字,国外有一种企业叫社会企业,承担比一般企业还要多的社会责任,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一些照顾。如果出版业可以这样的话,那报纸等其他媒体是不是也可以呢?但是现在我们还不放心,作为舆论工具若是都想着挣钱,会不会在舆论导向方面出现问题啊?
二是管理类事业单位。很多事业单位直到现在还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由于当时机构改革编制不够,用很多事业单位的编制执行政府的职能。对于这样的机构,学者们主张干脆让它们参公算了,由政府保障其支出,坚决不允许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利用管理职权再去“创收”,这是搞乱社会风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事业单位,参公执行单位过多会导致政府的包袱变大。
三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文化团体等都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现在政府对这些单位不是全额拨款。以后要建立一些非盈利组织的法律和法规,一方面要使它们能够维持运转,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它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允许它们挣钱,但是挣来的钱怎么花要受约束。这比国有企业改革更难,既要保证公益性目标,又要使它们能够自我发展,还要保障其业内人士的收入水平跟得上应该达到的社会地位,把这几个条件都综合起来找一个改革的方向是很困难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